您的位置:首页 >> 美文游记
海宁一日散记
     到了浙江的嘉兴,就想去海宁看看。
     不是因为它头上顶有中国特色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的三顶桂冠。我之所以想去,是因为它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
     那早,我与来自全国报纸副刊的同行就坐上了去海宁的专车。车到海宁盐官镇,时间还不过八点。我们看的第一个景点是海神庙。
     海宁属潮乡,年年潮患不断。为了镇潮消患,清雍正七年(1729),雍正皇帝下旨,拨银十万两建海神庙。此庙是仿太和殿而建,故有“银銮殿”之称,当地百姓称“此庙非庙,是宫”。大殿后建有御碑亭,亭内的汉白玉碑上,正面刻着雍正皇帝写于雍正十年(1732)三月的《阅海塘记》御碑亭,碑身及底座,全为汉白玉,庙前有一对汉白玉石雕狮子,狮座底下配有汉白玉须弥座,刻有海浪及珍禽异兽等浮雕,以寓安澜之意。据说这样的狮子全国只有两对半。庙前的旗石杆两旁,有跨街辕门汉白玉石牌坊两座。石碑坊前是“玉带河”,河上汉白玉石桥名为“庆成桥”,极像北京帮宫的金水桥。
     我见过诸神庙宇,但如这样的庙宫却是独一无二的。皇帝为什么要在海宁这个地方建起这样一座非庙似宫的海宁庙?正因为它的奇特,民间便衍生出了许多的传说。其一是雍正篡位说。其二为格格换公子说。
     关于海神庙的种种传说,无论是真是假,它都无法更改一个事实:海神庙是古代人民与潮抗争的精神依托和象征,是历史留在这块土地上的一笔富有民本色彩的文化遗产。
     出海神庙,向北走十来分钟就到了“陈阁老宅”。陈家老宅坐落在盐官风情街上,是清代大学士陈元龙的故居,也是传说中乾隆的老家。“陈阁老宅”始建于陈元龙的曾祖,距今已有400余年。陈元龙拜相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建主轴线上的轿厅,爱日堂、大楼三进主要建筑。雍正十一年(1733)陈元龙退居故乡后,添建了东路建筑,规模达到鼎盛。
     走进这样一个老宅,我除感觉到宅主当年的权力、地位、财富的显赫之外,还有富丽之下阴冷的感觉。当年的现实的风光和显赫,在历史的天平上总是轻微的,只有文化和思想的光芒才有资格去炫耀历史。所以,在这座富丽、庞大、深邃的老宅中,我发现称得上为宝的,是后人在这里收藏的两百多块历史书法家作品的石刻,这才是“陈阁老宅”内最珍贵的文化遗产,这才是历史留给后代最珍贵的财富。
     下午三时,我放弃了参观迄今中国规模最大的皮革专业市场的机会,私自悄悄地去了徐志摩的故居。
     志摩的故居,楼后小庭院里有一口水井,围的红麻石井沿可见斑驳的苔痕。在这口井旁,徐志摩曾发出过期待陆小呼唤:“眉!这一潭清冽的泉水,你不来洗濯,谁来?你不来解渴,谁来?你不来照影,谁来?”后来,他终于盼来心爱的伴侣住在这里,用这里的井水洗濯,解渴,并照影。但这一切,都随着时光的消逝而失去了颜色,一对恩爱的人渐渐被忧怨所折磨。也许,是上苍不忍让徐志摩这个以爱为生的诗人在人间这样苦下去,在有雾的天气里,把他接回了天堂。
     在徐志摩故居冷清的氛围中,我移动轻微的脚步,经历着志摩曾经远去的经历,心有柔软得流泪的感觉。徐志摩一生对“爱、美、自由”执著追求,他赴美留学,去英国康桥,几度更改为学的方向。他忍受世俗的轻蔑与侮辱,把“爱、美、自由”的信仰寄托在诗歌之上,中国新诗的成长有他绽放的才华和忧郁的心血。胡适曾这样悼念徐志摩:“他的一生经历,只有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他的失败不是因为他的信仰太单纯,而是这个现实世界太复杂。
     徐志摩故居的工作人员要下班了,我也该返回去了。我担心迟到会影响同行们的情绪,迅速搭上返回的面的,我赶到专车停放地点时,那些在皮革城参观的同行们还没有出来。我站在皮革城大门前的广场上等着,看着偌大的皮革城,人流涌动,达着三角旗子的旅游团在这里进进出出,络绎不绝的购物者背着、拖着鼓鼓的皮囊鱼贯而出,我不禁在心头默默口问:有谁还记得王国维的人生“境界”之说,有谁还记得徐志摩的那一片云彩?我们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今天的我们到底在追寻着什么呢?
  2008/7/9 14:07:56 作者:黄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