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古城风情>>诗词佳作
涌潮诗词存海宁
  
    钱塘江涌潮历来被誉为天下奇观。春秋战国就有了关于涌潮的文字记载。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在《书虚篇》中就有关于海潮的论述。自古前来海宁观赏雄伟钱江潮之人,数不胜数,唐宋元明清的帝王将相、文学家李白、白居易、苏轼、范仲淹、辛弃疾、徐文长、郑板桥到现代的郁达夫、毛泽东、郭沫若、陈毅、杨朔等文人墨客纷纷留下诗文以感怀、咏叹,与涌潮有关的诗文数以千计,这其中又有为数过半的诗文是在海宁写就的。诗文从不同视角和奇特的想象描写了涌潮的千变万化,可以说都有独到的传神之笔,读来无不令人拍案叫绝,不愧为千古绝唱。
 最早描写海宁潮的诗歌已难考证。南朝梁文学家任日方的《赋得观潮》是迄今为止较早的观潮诗之一。
赋得观潮
云容襟浪起,  楚水漫吴流。
朝看遥树没,  稍见远天浮。
渔人迷旧浦,  海鸟失前洲。
不测沧溟旷,  轻鳞幸自游。
 
  唐代较早以钱塘江观潮为题材入诗的是孟浩然作的五言诗《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诗曰:
百里闻雷震,  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  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空回,  浮天渤懈宽。
惊涛来似雪,  一座凛生寒。
    前四句写候潮之情景。当涌潮初起未见其影时,潮声就像动地雷声从百里外传来了。这时,达官显贵们立即中断了弹奏娱乐,舆马连骑从官府中簇拥而出,去到江边候潮。后四句写潮来时的壮观。在沧海横流、江水猛涨中,万顷波涛似乎把天都浮起来了,但见江水共长天一色,秋空的艳阳在急浪中浮沉回荡。顷刻,潮水犹如玉龙翻腾、雪山崩摧,溅泼到人们身上,几乎使得人人心悸,个个胆寒。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位创作山水诗并以钱塘观潮入诗的人,泛叙吟咏钱江潮之古诗词,首先赏读他的作品应是有意义的。
  唐朝诗人李白的《横江词》将涌潮的汹涌气势描写的淋漓尽致,读来有如身临其境。
海神东过恶风回,  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  涛如连山喷雪来。
   
    而唐朝另一位诗人朱庆余的一首《观潮》则以清新的笔触、细致的描写,把潮势写得极为传神,尤其“晴雪喷山雷鼓声”为点睛一笔。
木落霜飞天地清,  空江百里见潮生。
鲜飚出海鱼龙气,  晴雪喷山雷鼓声。
云日半阴川渐满,  客帆皆过浪难平。
高楼晚望无穷意,  丹叶黄花绕郡城。
 
    高启(1333—1374)字季迪,江苏苏州人,是元末明初时江浙一带博学多识,才华富艳的诗人。他与家乡的杨基、张羽、徐贲并称为“吴中四杰”。
    高启二十三岁时来浙江。这次来钱塘江一则是游览浙东名胜古迹,观钱江潮;其次也是为了躲避当时的战乱。其时,钱塘江走南大门。他便来到海宁,当时叫海昌,登城楼望海,并作《登海昌城楼望海》诗:
百川浩皆东,  元气流不息。
混茫自大古,  於此见容德。
积阴涨玄涛,  万里失空色。
鸿鹄去不穷,  鱼龙变莫测。
早登兹楼望,  动荡豁胸胆。
始知沧溟大,  外格九州域。
日出水底宫,  烟生岛中国。
宽疑浸天烂,  怒欲吹地仄。
常时烈风兴,  海若不受职。
长堤此霄溃,  烦劳负薪塞。
况今艰危际,  民苦在垫溺。
有地不可居,  濒同风尘黑。
安得击水手,  图南附鹏翼。
    战乱和海患,“民苦在垫溺”,表达了高启对穷苦人民莫大的同情。高启和他的观潮诗,是他短暂身世才华横溢的具体表现。而他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态度,也随着诗歌一起流传至今,并深深激励着海宁人猛进如潮。
 
    近代著名诗人、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创始人之一柳亚子曾多次来到海宁。1928年9月,曾专程到海宁观潮。1935年9月15日(农历八月十八日,观潮节),又偕同夫人郑佩宜,自杭州至海宁观潮,并满怀激情地写了《浙江观潮》七言古诗一首。
浙江观潮
奇愁郁郁何由快?  缠绵歌泣真无奈。
浇愁百斛都能消,  来观八月钱江潮。
时维中秋后三日,  人言此是潮生日。
当其初至潮未来,  水静无声浪不发。
西兴渡口镜面平,  月轮山下江身折。
船分日色红半帆,  波映山光分两浙。
忽然隐隐一线白似银,  从天接处滚滚无停。
轰雷掣电不可遏,  吞天沃日谁能名。
儿童吐舌不敢顾,  浪人拍手争相迎。
长鲸奋勇老龙舞,咆哮喧哗万马奔。
无端一变水尽黑,  排空汹涌似山倾。
蜿蜒直卷彼岸峰腰只一擎,  砰然喷作浪花分。
然后奔腾澎湃势震荡,呜呜咽咽难为情。
不知此声果何理?或言中有子胥神。
从来怒毒能为厉,  斯语倘亦非无因。
我向其中侧耳听,  锵锵似有佩环声。
为言狱成莫须有,  此事千载埋怨沉。
潮来潮落心未死,  秋雨秋风恨岂平?
灵胥亦为抱怨愤,  同诉上帝已得伸。
许歼此獠示虎其魂,旋当犁庭再歌胡无人。
闻君涛头片时之快语,消我胸中万叠之愁城。
     诗以浪漫主义的驰想,在浩瀚澎湃的海宁潮中,会见了秋瑾烈士的英魂,告知诗人曾与伍子胥灵同诉上帝,已是申冤,为伪满洲国的灭亡作出了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