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古城风情>>盐官传奇
金庸笔下的海宁府
  民间传说——金庸第一部武侠小说 
     金庸先生是海宁袁花人,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乃是一个在海宁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敷衍而成。
     这个传说称:雍正皇帝还是雍亲王时,要海宁陈家把一个与自己的女儿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男孩抱到王府看看,抱出归还时就给了陈家自己的女儿。这个男孩就成了后来的乾隆皇帝。《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有此一事,但语焉不详,未说明雍亲王换去的是陈家哪个人的公子,所以在传说中,乾隆的生父就有陈元龙、陈世倌等不同的版本。《书剑恩仇录》中以陈世倌为乾隆生父,虚构了陈家洛这一个江湖人物,身份为陈世倌少子,据说还引起过陈家后人的不满,认为“我们陈家没有江洋大盗”,一度要与金庸先生打官司,后来双方取得了谅解,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再就此深入去猎奇了。陈家是名门望族,自明到清有“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一石八斗芝麻官”之称,后人散布世界各地。
     “书剑恩仇录”中有段一写陈家洛出杭州城到海宁祭奠亡母,坟前遇到正在祭拜的乾隆,又一起到海塘边看潮,直至击掌立誓互不加害的故事。当时的海宁府,地理位置在今天海宁市的盐官。盐官自唐朝开始到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一直是海宁的县治、州治所在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盐官是一个县而非一个镇的名称。元朝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盐官县以人口繁多升格为盐官州。元朝天历年(公元1328年)三月盐官海崩,十一月方息,百姓重新安居,乃改盐官州为海宁州,可见“海宁”二字有祈求海潮平息的意思。江南三大名园之一——安澜园
     小说中首先写到安澜园,是海宁陈家的私人花园,在盐官城西北。当时陈家有“陈半城”之称,就是因为此园。金庸先生提到乾隆所题“爱日堂”、“春晖堂”等匾额,还提到了雍正赐给陈家的“林泉耆硕”匾额。现在去盐官旅游的人,大抵会听到导游把这些都说成乾隆为陈元龙之子的证据。因为现在陈家保存下来并对外开放的房屋,就是陈元龙的故宅的一部分。旅游资源的争夺,的确也使得一些历史性的内容混淆不清。所幸乾隆身世之迷本来不过野史传说。作为正史的考证,甚至可说早有定论。 
     安澜园最早是南宋安化郡王王氏的故园,明朝时落入陈家的先人、著名戏曲家、提督四夷馆太常寺少卿陈与郊手中,改名“隅园”,进行扩建,之后传到陈元龙手上时,又改名为“隧初园”,再度扩建到六十亩左右,后来乾隆的后四次南巡到盐官都住在这里,陈元龙的儿子陈邦直乘接待乾隆之机,把此园扩展至一百亩以上。“安澜园”的名字,是乾隆所题,在金庸先生笔下也有反映。取名“安澜”,可能蕴涵着乾隆到此督建海塘、祈望海潮不再为祸的良苦用心。《书剑恩仇录》中提到的“春晖堂”、“爱日堂”,在中国古代的文化氛围下,似乎只是为人子者为父母所题,乾隆又对安澜园青眼有加,甚至后来要在北京的圆明园中仿建,只是规模略小,难怪民间要将此列为乾隆出自海宁陈家的铁证了。
     安澜园在清朝咸丰年间遭到破坏,至民国初年被辟为农场,仅留下一方荷池和一处曲桥,至今尚在。安澜园在当年乃江南三大名园之一,与苏州狮子园、杭州小有天园并称。大才子袁枚,还写有吟咏安澜园的很多诗。当时的苏州人沈复认为狮子园没有“山林之气”,游安澜园后认为,“余生平所历平地之园林,以此园为第一”。现在,北京故宫还保存有安澜园的图纸。据悉,海宁旅游部门正在设法重建安澜园。消耗全国财政收入的三百分之一——“江南紫禁城”
     书剑恩仇录》中接下来写到海神庙和钱江观潮。海神庙和钱塘江边的鱼鳞石塘,是海宁盐官现在的两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就历史来说,海神庙建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而非小说所称的乾隆年间。但海神庙的规模、式样的确很令人费解。海宁民间一直把海神庙称为“庙宫”。是说它具有很多宫殿的特征,其正殿更是仿照了故宫太和殿的式样,被称为“银銮殿”。海神庙又被称为“江南紫禁城”。建造时,动用雍正王朝国库内的“内帑十万两”,相当于当年全国财政收入的三百分之一。海神庙建造时占地四十亩,规模宏大,里面即供奉“宁民显佑浙海之神”,又有歌舞楼、戏台、寝宫等等,的确是庙不象庙、宫不象宫。而在建筑中,又大量使用了汉白玉材料,汉白玉在当时是一种皇家建筑材料,不是随便哪里都可以用的,建筑海宁海神庙的汉白玉还是专门从北京房山县运来的。于是海神庙的建设,就不能不透出种种令人费解之处。清朝的雍正、乾隆、道光、同治四个皇帝,还给海神庙题了共五块匾。海神庙内至今还保留着雍正、乾隆题写的父子双御碑,这在全国其他地方是非常罕见的。太平天国时期,海神庙在战火中遭到破坏。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清政府又拨银四万五千两重建。现在,如果您到盐官旅游,将可以看到:海神庙前的一对汉白玉石牌坊,上有清朝海宁陈家的大书法家陈邦彦的题词;号称“江南独步”的一对汉白玉石狮子;海神庙顶上可归入和玺彩绘的八十一个团龙团凤;父子双御碑;每根重达3.7吨的二十四根汉白玉廊柱,等等,这些都是清朝时期的原物。正因为盐官海神庙有太多的不同寻常之处,人们才很容易将其与清朝的宫廷密事联系起来,金庸先生笔下的海神庙的神秘,也才有了充足的历史与现实的依据。天下观潮的最佳之地——海宁盐官
     书剑恩仇录》写乾隆与陈家洛在海边观夜潮,文字颇为优美。钱江潮水的壮观,历代文人骚客,多有描绘。李白、刘禹锡、孟浩然、苏东坡、米芾等等,都写有吟咏钱江涌潮的壮丽诗篇。不过,他们吟咏的,应该是在杭州观潮的情况。
     海宁盐官成为观潮胜地,应该是明朝中期以后的事情,这和钱塘江的江道变迁相关联的。涌潮不等于一般海湾的潮汐涨落,而是在拦门沙坎和嗽叭口地形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潮汐。北宋以前,杭州湾是一个顺直的嗽叭口,潮水进入的渠道比较通畅,最佳的观潮地点是在杭州六和塔一线。苏东坡著名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乃是有一年中秋催考官尽快发放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的成绩而戏作,因为南宋在八月十八检阅水师,这一日也成为民众争相观潮的日子,以后成为传统意义上的观潮节。从政和二年开始,钱塘江发生“三门变迁”,即潮水的通道从“南大门”移向“中小门”、“北大门”,明朝嘉靖九年首次走北大门,嗽叭口变得不那么顺直,于是起潮点和观潮点都相应下移,至清朝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以后,潮水稳定地走北大门,海宁盐官的潮景才最终胜过杭州,成为举世闻名的观潮胜地。
     此前,潮景一直在杭州和海宁各地之间摇摆。但是,由于潮水的巨大的冲击力,观潮成为休闲活动又必须以防止其淹没房屋、冲毁农田的危害为前提,是故乾隆一朝在钱塘江修建的一万四千多丈鱼鳞石塘,对钱塘江两岸人民是有功劳的。乾隆以后的整个清朝,不过再筑鱼鳞石塘五百多丈。所谓鱼鳞石塘,就是用大块条石修筑海塘,以其“叠石如鱼鳞之次”而得名。目前,盐官和海宁一带的鱼鳞石塘不仅作为文物古迹保留着,而且还继续发挥着抵御涌潮、捍为一方平安的现实作用。
     当然,1998年以后,原来的斜坡护堤,已按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重新修建。到海宁观潮,现在是一个很富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因为钱江涌潮是世界上可以方便地欣赏到的最大的涌潮。世界其他地方,如亚马逊河口,也有涌潮,其潮高潮头等指标可能比钱江涌潮更壮观,但却处于人迹难至的热带雨林地区。盐官东距上海135公里,西离杭州60公里,交通便捷。海宁观潮一般每个月农历的十五到二十、初一到初五都是大潮日,每天又有日夜两次。
     金庸先生在小说中写到的海宁府,涉及其名门望族和自然奇观,倘若身临其境,您所感受到的,也许将有更多的激动和更丰富的遐想----
  2007/8/3 20:32:31 作者:祝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