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潮携着美丽的传说奔涌了千年万载,这些神话随着江潮流传整个水域,积淀在江畔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上。 而这片土地——海宁的诞生也同样有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早的时候,海宁一带还不是陆地,而是一片汪洋,属东海王所管。这龙王脾气很坏,动不动就发大潮,冲堤决岸,弄得海边上的老百姓流离失所,不得安宁。 有一次,南海观音路过这里,看到老百姓的苦楚,觉得可怜。正在这时,龙王出巡来了,前有虾兵蟹将开道,后有鲸鱼元帅压阵,乌龟丞相左右乱窜,龙子龙孙簇簇拥拥,搅得潮水滚滚,白浪滔滔,朝钱塘江涌来。观音见了,就赤脚下滩,迎着潮头走去。龙王一见观音,连忙上前打躬,问:“大士有何法旨?”观音说:“你看我从南海来到你东海,连个歇脚的地方都没有!”龙王就伸手从海底抓起一块石头,放在鳌鱼头上,变成一座“尖山”,对观音说:“请菩萨就在这上面歇息罢。”观音说:“这地方好是好,可惜这小岛在大海中,孤零零的,没人作伴,太寂寞了。索性再借我一箭之地,有百姓同我作伴,可好?”龙王想,一箭之地不过百十步,就同意了。 于是,观音一脚跨上尖山顶,向西引弓一箭,直射到杭州龙山月轮峰才落下来,也就是后来建造六和塔的地方。龙王一看观音要借这么多地,有点舍不得。观音见龙王面有难色,就拿出一件龙袍,对龙王说:“我用这件龙袍做抵,到时候我还你地,你还我 龙袍,怎样?”龙王见观音手里闪闪发光的龙袍,两眼瞪得象灯笼,恨不得一把抓过来,心里欢喜,嘴里就问:“什么时候还呢?”观音捉过一条黑鱼,把它背鳍和尾巴连接的地方掐了一把,对龙王说:“有朝一日黑鱼背脊的鳍和尾巴连起来了,我就还你地。”龙王想了想,又从海底托起一块土地,放在鳌鱼背上,接过龙袍,就欢欢喜喜回水晶宫了。 龙王这么爽快答应下来有他的打算。因为土地放在鳌鱼背上,只要鳌鱼一翻身,土地仍归东洋大海。果然不错,鳌鱼背上放了一大片土地,哪里肯依,拼命挣扎,想甩掉这片土地。观音见鳌鱼动个不停,心想这样老百姓还是不能安居乐业啊。她来不及穿鞋,就赤脚踏在鳌鱼头上。鳌鱼只能老老实实的不敢动弹。观音化出个“出海观音”的化身,永生永世站在鳌鱼的头上。 再说东海龙王回到水晶宫,拿出龙袍,刚一穿,袖子就掉了,再一拎,都散了。原来这龙袍是纸糊的,气的龙王大发雷霆,当场招来十万水族,掀起十丈大浪,直扑钱塘江。出海观音见龙王怒气冲冲,她只是站在尖山上微笑,不与龙王搭腔。龙王相骂没有对手,气的直跳脚,跳到六和塔下,想想自己理没有观音足,法又没有观音大,只好偃旗息鼓,耷拉着头回到东海去了。 这片观音借来的福地就是现在的海宁,海宁人民在观音的庇佑下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而潮水涌入钱塘江后一直奔涌到杭州才消失。这个观音借地造海宁的美丽传说便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流传下来。 有一句俗语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大水冲进龙王庙”,这句话是拿来形容 的。来到海宁,才知道原来这句俗语也是源自海宁、出自钱塘江的一个传说。 从前,钱塘江在海宁沿线一带,等距离排列着9座海神庙和9座龙王庙。奇怪的是,每逢大潮过塘,大水总是冲进龙王庙,而海神庙却滴水不进。这是有故事出典的。 相传吴国名将伍子胥秉性刚烈,屈死后被投尸于钱塘江中。伍子胥愤恨之余便揭竿而起,驱水为潮,做了海潮王。 钱塘江本来由东海龙王掌管,独来独往。现在半路杀出个海潮王来与他相争,把钱塘江搅的昏天黑地,水晶宫也被闹的摇摇晃晃,龙王真是有说不出的一肚子气。 有一天,海龙王发动属下虾兵蟹将,要与伍子胥斗法,赶出这个所谓的海潮王。于是钱塘江上空乌云滚滚,海潮咆哮,江面上万马奔腾,刀光剑影,一场血战开始了。伍子胥原是领兵的名将,现在加上海潮王的神威,海龙王哪里是他的对手。战了三四个回合,龙王便招架不住,败下阵来。龙王一看斗不过,还是好汉不吃眼前亏,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从此他搬出水晶宫,在沿江陆上建起了9座龙王庙暂且安息,准备待到时机成熟,再打回老家同伍子胥算总帐。 哪知伍子胥精通兵法,看出龙王使的这招“以退为进”的策略,便在龙王庙之间也建起了相等的海神庙,日夜守着,使龙王无法伸展,有家难归。 龙王见此计不成,便传来龟丞相商量对策。龟丞相说伍孽如此凶恶,冲毁堤岸,淹没良田,现在已经成了众矢之的,时日不长了。并给龙王出了一个主意,龙王大喜。 龙王听了龟丞相的计谋,马上给唐末五代的吴越王钱(流)托了个梦。说只有在潮神生日这天万箭射潮,才能使伍员倒退,再筑成海塘,解救百姓。钱(流)一觉醒来,认为言之有理,便在农历八月十八午时三刻,派了一万名弓箭手,万箭齐发,弄的伍员措手不及,只好暂时退却。 海龙王这个阴谋很快被伍子胥识破了。伍子胥怒从心起。到了九月初二那天,伍子胥趁其不备,怒潮齐发,冲破堤岸。潮水奔腾,向各龙王庙冲去。不多时,龙王庙水漫金山,泥塑的龙王菩萨淹在水中,变成一堆烂泥。有趣的是近在咫尺的各座海神庙却安然无恙。 从此就有了“大水冲进龙王庙”的说法。这一趣事也就在海宁大地上蔓延开去。 看过潮的朋友都有这样的印象,潮有没有到听声就知道了。只要你侧耳静听,老远就能听到潮水奔腾的隆隆声,如战鼓雷雷;极目远眺,却只能见隐约有条白线缓缓移动。为什么潮水未到声先到呢?流传在海宁民间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有个妇女带个孩子逃荒来到海宁,在钱塘江北岸的一个破庙里住下来。这个 孩子名叫朱元龙,也就是后来的明开国皇帝朱元璋。 一年年过去了,朱元龙长大了。他力大无比,性子刚烈;喊一声,三里路外听的见;跺一脚,九尺地下也要震一震。他用条木头大扁担,从外地挑盐到江边来卖。 这年夏天,天气特别热。一天,朱元龙挑担盐到江边的村坊来卖。中午时,他坐在一棵大树下打瞌睡。这时候,东海龙王又发起怪潮来,一个浪头向大树扑过来,把朱元龙的一担盐冲得精光。 朱元龙醒来见盐没了,气得哇哇叫,拿起屁股下的大扁担,用簸箕往土墩下一放,一扒,土墩装进了簸箕。他挑起来,三脚两步到海边,“轰隆”一声,倒进海里,海里就露出了一座山,叫做“松山”。随后,朱元龙又把土筐拍了拍,将土筐里的土末末也倒进海里,海里又露出了几个小山,人们叫它为“蟹山”。到现在还有人说:“松山一担泥,蟹山拍畚箕。” 朱元龙一担泥填出几座山,就把怪潮挡住啦。他又抡起大扁担,把海水搅得七上八落,把龙宫震得摇摇晃晃,吓得东海龙王浑身打颤颤,连忙爬出海面向朱元龙求饶。 朱元龙就指着他的鼻子吼道:“你发潮为什么不先说一声,叫人走也来不及。你知罪吗?” 东海龙王连连叩头,许下愿,说到:“有罪,有罪。以后发潮,我先发号作响就是了!” 朱元龙又说:“海边村坊的人吃盐多艰难,你把我的一担盐冲掉,该当何罪?” 龙王允诺:“我冲走你一担盐,还给你一海的盐就是了。” 从此,钱塘江涨潮时,老远就听到响声了;海边人家只要把海水晒一晒,晶莹雪白的盐花就出来啦。 朱元龙这才出了气,顺手把扁担向西北方向一甩,他的力气真大,扁担一下飞出几十里,当扁担落下来时,把硖石的一座大山劈成两半,一座山变成了两座山。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东山”和“西山”。 钱江潮的传说充满着传奇,在海宁人一代代传承中,显得格外神秘和动人。正是这些,孕育出了海宁深厚的潮文化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