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潮的壮观经过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的歌咏,早已让世人熟知,而潮水形成的原因经过科学的探索,也渐渐为人所共知。但是那些伴随着滔天巨浪而来的美丽传说,却还是凭借着它独特的魅力,光彩依旧地流传在这里。
笔者在了解海宁潮时,听到了许多关于它的动人故事,这其中最主要也是最吸引人的恐怕就是潮神的传说了。
海宁潮神,据说就是大名鼎鼎的伍员伍子胥。
相传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了。为了保存实力,东山再起,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地向吴王夫差求和。当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夫差听信了被越国贿赂收买了的奸臣谗言,就答应不杀勾践,改为让他入吴为奴。而作为吴国大夫的伍子胥却极力反对此事,甚至在夫差不愿改变决定的时候出言教训:“大王实在是太糊涂了!勾践卑膝求和只图他日反攻,大王却看不明白他的险恶用心。如若大王再这样糊涂下去,只怕老臣总有一天会看到越国的军队反灭了吴国!”
伍子胥曾助夫差的父亲阖闾夺位破楚,是吴国强国的大功臣,连夫差都得尊称他一声“亚父”,所以夫差在一开始忍下了对他的不满。可是刚愎自用的君王最讨厌别人对他指手画脚,渐渐对伍子胥一再地忠心进谏起了反感。尤其是勾践用千依百顺的卑微态度来讨好他,又向他献上了美女西施后,君臣之间的关系更是日渐疏远。
后来吴王夫差为了称霸诸侯,决定攻打齐国,越王勾践主动提议出兵相助,他宠信的太宰伯喜否 也附和连连,唯独伍子胥认为万万不可,坚决反对此事。在奸臣挑拔离间下,夫差怒赐“属镂”剑于伍子胥,命令他自杀谢罪。
一片丹心反遭如此践踏,伍子胥怒发冲冠,不但大骂夫差昏庸无道,还嘱咐儿子:“扶吾目悬于东门,以观越兵来伐吴;以
鱼夷 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来朝,以观吴之败。”
据说伍子胥的尸体进入钱塘江的那天,正是农历八月十八,而此后他日日驾着素车白马驱潮而来,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了潮神生日。
有意思的是,海宁的潮神并不只是伍子胥一个,居然还有一个后潮神——文种。
原来,伍子胥死后九年,越王勾践倚仗范蠡和文种的计谋,果然反过来灭掉了吴国。可是后来文种不听范蠡的劝告不愿归隐,又被不能共富贵的越王勾践赐了同一把“属镂”剑逼死。文种死后,传言潮神伍子胥怜他同命之苦,就驾潮冲开了他的坟墓,携他共游钱江。所以潮水来时前面怒滔滚滚的便是前潮神伍子胥,后面推波助澜的就是后潮神文种。这一文一武两个潮神生前各为其主,死后却合作无间,一起掀起了誓要荡平人间不平事的今古奇观海宁潮。
潮神弄潮威力无穷,使得钱塘江边的百姓敬畏有加,纷纷采办香烛纸钱供奉给潮神,希望他们不要肆虐为害。这样发展到了五代十国时,江边的海神庙便香火旺盛,而主管钱塘江的龙王庙却日渐凋敝。据说,海龙王坐不住了,就要和潮神伍子胥他们斗法,想把他们从钱塘江里赶出去。
那一日,海龙王发动手下的虾兵蟹将去找伍子胥他们算帐。可是伍子胥生前是赫赫有名的领兵勇将,文种又是智谋卓越之士,两人死后一肚子怨气也正没有地方出,可怜的海龙王反被打得落花流水,没有丝毫招架之力。
被迫退出钱塘江的海龙王只好暂时寄居在岸边的龙王庙里。可是眼睁睁看着供奉伍子胥他们的海神庙越来越红火,自己不但被赶出家门,龙王庙更是冷冷清清的,海龙王越想越气。这时龟丞相尾巴一摇,眼珠一转,计上心来,建议海龙王去托梦给吴越王钱镠,让他采山阴之竹造五百强弩退潮筑海塘。而钱镠从梦中醒来,真的就按海龙王授予的计策去做了。农历八月十八潮神生日,当天午时三刻,钱镠派了五百名神箭手用特制的箭射击潮头,连射三轮,把挺立潮头的伍子胥和文种射得狼狈而逃。而钱镠则趁机筑起了能够阻抗潮水冲击的钱氏捍海塘,保障了海宁沿江百姓的安全。
栽了跟斗的潮神养好伤后,却发现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遨游钱塘江,简直快要把肺都气炸了。经过多方探听,终于知道了给钱镠出主意的就是被赶跑的海龙王,立马掀起潮头去报仇。
九月初二,怒潮上岸,把沿江的各处龙王庙冲了个稀里哗啦,惨不忍睹。可是与龙王庙相邻的所有海神庙却毫发不损。老百姓们都说:“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识自家人。偏生不进海神庙,伍子胥发威显神通啊!”
这潮神和海龙王为了争钱塘江的统治权大动干戈,结果弄得两败俱伤,也时时累及两岸无辜百姓,这件事终于惊动了天庭。观音菩萨奉命来调解,一面对伍子胥说:人家海龙王毕竟是玉帝亲封的水府的正主儿,不看僧面也得看佛面,还是请他回来和平共处的好;另一面又劝海龙王:想想伍子胥他们忠魂屈死,也是挺可怜的,你就借他一个容身之所罢了。
伍子胥想想:海龙王走后,水族也走得一干二净,偌大的钱塘江就他和文种两个也确实很冷清。自己本来也不想称王称霸,如果双方能友好相处倒也不失为解决的好办法。
海龙王也考虑:打是打不过的,斗心机也没用,如今有个台阶下,见好就收吧。
于是双方便答应共住一江,互敬互重互不侵犯。为了表示双方的诚意,大家还约定了在农历八月十八那天,于海宁盐官占鳌塔下连成一线,结为友好同盟。
农历八月十八,适逢潮神生日。只见南北两股潮水自东方天际奔来,一股北潮由伍子胥、文种驱使,黑浪翻腾,汹涌澎湃,另一股南潮由水族士卒组成,浩浩荡荡,齐刷刷地向前涌动。及至盐官,两股潮水开始会合,在江中磨合着队形,潮头时高时低,潮形弯弯曲曲。但是推近到占鳌塔下后,在那一瞬间队伍便变得整整齐齐,胜利会师成了一线潮,欢呼雀跃着一同奔腾向西。
这次的团结协作后,潮神与海龙王尽释前嫌,变成了亲密无间的战友,共同掌管着钱塘江每日潮起潮落、潮高潮低。而且为了永久纪念双方的精诚合作,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潮水一旦到了盐官占鳌塔下就必须连成一条直线。据说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一线潮的来历!
笔者真的很佩服海宁人民丰富的想像力,那许许多多天马行空的幻想经过他们的演绎,几乎就变成了事实。当你坐在盐官占鳌塔下眺望着钱塘江的秀丽景色,听着海宁人绘声绘色地讲述潮神的种种传说,眼前似乎真的能看到白发白须的伍子胥站在潮头上大吼:潮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