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古城风情>>盐官传奇
《话说盐官》连载024:风雅之地—— 安澜园
  

      海宁陈家历史上拥有过两座相当有名的园林,一处是苏州的拙政园,另一处便是因乾隆驻跸过而闻名天下的安澜园。“百亩池塘十亩花,擎天老树绿槎枒,调羹梅也如松古,想见三朝宰相家。”这是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所作《安澜园席上诗》,可以联想到当年园中之胜景。
      出了陈阁老宅,我们去寻访安澜园旧迹。
      沿古城后街进入里巷,巷子的尽头就是曾经名满天下的安澜园。眼前,一片蔓草荒烟,只留下残存的金波桥孤独地傍着水中的倒影,似在诉说着昔日的荣光:是啊,乾隆帝从这里走过,还有不知多少风流人物从这里来来往往,俱往矣,一切都已化作了云烟,又从这里飘过。。。。
     
盐官景区的同志有心用3D 成像,将安澜园情景重现,视觉的冲击,令人心旷神怡:
     (画外音)安澜园,位于盐官西北隅,原为南宋安化郡王王沅之故园,后经历代多次扩建,至乾隆时,已占地1 0 0 余亩,有楼台亭榭3 0 余座,泉石深邃,古木参天,湖光潋滟,桃李芬芳。与南京瞻园、苏州狮子林、杭州小有天园并称江南四大名园。 纵观安澜园全貌,其皇家气势令人惊叹:全园有景点4 0 余处,如“和风皎月”、“沧波浴景”、“石湖赏月”、“烟波风月”、“竹深荷静”、“引胜奇赏”、“曲水流觞” ⋯⋯


      金庸先生在《书剑恩仇录》的附注中称安澜园,“园林之胜,似不输于曹雪芹笔下之大观园”。
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四巡海宁,均驻跸于此。园名“安澜”为乾隆皇帝亲赐。园内主要景物曾被仿造于北京皇家御花园“圆明园”
      “海内论名园,安澜实称最;倾慕积平生,今辰偿游债。”
      走进安澜园,寻找失落了一个半世纪的记忆。
      视频中的影像定格在脑海中,带着无尽的憧憬与向往,追寻故园曾经的历史渊源。
      安澜园最初为王家私园,至元代时随着王家的落败,渐渐废弃。直到明万历年间,海宁陈家的崛起。陈与郊与陈与相弟兄俩相继中进士,陈家成了盐官首屈一指的豪门。万历二十四年(1 5 9 6 年),陈与郊辞官回家,在王家私园的基础上再建,取名“隅园”,意为城中一隅。但民间称其为“陈园”。隅园初具形态,陈与郊常邀约同行志士往来其间,所以那时隅园在江南已小有名气。有志书记载:池周二十余亩,有竹堂、月阁、流香亭、紫芝楼、金波桥诸胜。金波桥为隅园今仅存遗物:桥作六曲形,低平古朴,贴近水面,人在桥上走,有凌波水上的感受。
      至清康熙以后,陈与郊这一脉几经变故,渐显衰落,隅园也随之暗淡。但幸好有其兄弟陈与相这一脉的兴旺承续。陈与相孙辈中出了“阁老”级的人物陈元龙,在他的手上,隅园得以发扬光大。
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陈元龙 3 4 岁时中进士,自此京城为官。4 3 岁那年,其父病重,他向康熙告假,得以恩准,不过康熙给了他一个附加任务,让他在家期间负责编撰《历代赋汇》。
      回到家中,老宅的窘况令他有些心寒。他有意兴办家业。待到次年五月,他想出一万全之策:借伯父家的隅园作为书局的“编辑部”。如此一来,公私兼顾,经陈元龙的大力兴办,此时的隅园面积已扩至6 0 余亩。雍正十一年( 1 7 3 3 年),8 2 岁的陈元龙乞休归里,对隅园再次扩建,更名为“遂初园”,意思是随了他当初园中怡养天年之心愿。雍正赐书堂额“林泉耆硕”四字。从陈元龙《遂初园诗序》看,“园无雕绘,无粉饰,无名花奇石,而池水竹石”,“以幽雅古朴”见称,延续的是明代园林的风格。
      陈元龙活到8 5 岁,于乾隆元年(1 7 3 6 年)辞世。其子陈邦直(官至翰林院编修),接手了这份家业,只是与父辈不同的是,陈邦直离开了官场,“ 幡然定谋, 养志林泉”, 他园居3 0 多年,至8 3 岁去世。遂初园在他的手上,得到了进一步的规模扩大,达到占地面积百余亩。据说,他常在园中“酌酒赋诗,效李青莲桃李园之会”,广邀各路名士,隅园成了江南一处文人雅士们聚首的会所,热闹一时,名声远播。
但真正让安澜园名扬天下的,还是乾隆皇帝。这又得从乾隆南巡说起了。
      乾隆先后南巡六次, 前两次因是陪着皇太后, 还是以游览山河为主。乾隆二十七年( 1 7 6 2 年),乾隆第三次南巡,此次南巡,他的心头压了块重石:因为海宁潮患频繁告警,沿岸海塘屡修屡垮,直接威胁到江南地区的安危。关于海塘工程,朝野间又有石塘与柴塘之争,他决定亲临勘视。这里有一首御制《观海塘•志事诗》表达了乾隆此种心绪:


明发出庆春,驾言指海宁;
海宁往何为?欲观海塘形。
浙海沙无常,南北屡变更;
北坍危海宁,南坍危绍兴;
惟趋中小门,南西两获平。
然苦中门窄,其势难必恒。
绍兴故有山,为害犹差轻;
海宁陆且低,所恃塘为屏。
先是常趋南,涨沙率可耕;
两度曾未临,额手谢神灵。
庚辰忽转北,海近石塘行。
接石为柴塘,易石自久经;
费帑所弗惜,无非为民生。
或云下活沙,石堤艰致擎;
或云量移内,接筑庶可能。
切忌通旁论,不如目击凭。
活沙说信然,尺寸不可争。
移内似可为,闾阎栉比并。
其无室庐处,又复多池阬。
固云举大事,弗顾小害应,
然以卫民心,忍先使民惊?
以此吾意决,致力柴塘成。
担水篓石置,可固堤根撑。
柴艰酌加价,田俾司农程。
补苴示大端,推行宜殚诚。


      读罢,乾隆帝南巡之目的自可告白于天下,我等无须再赘述了。
      当年的三月初一夜,乾隆驻跸杭州孤山下的行宫,次日一早,直奔海宁而来。乾隆一行沿着海塘到了情势最为危急的老盐仓处,塘工们正在忙碌着修补海堤。这时有报“潮水将至!”乾隆登上高台(现存,名为白石台),那日正逢初春大潮,但见那潮头高昂数丈滚滚而至,掀起惊涛骇浪,呼啸而过,顿时才修起的柴塘被冲得七零八落。乾隆帝的心中不知是何等的滋味。
      他当下谕示:“朕稽古时巡,念海疆为越中第一保障;比岁潮势渐趣北大门,实关海宁钱塘诸邑利害,计于老盐仓一带,柴塘改建石工,即多费帑金,为民永远御灾捍思,良所弗惜。”当日,他又谕示:“尖山塔山之间,旧有石坝,朕今亲临阅视,见其横截海中,直逼大滔,犹河工之挑水大坝,实海塘扼要关键,波涛冲激,保护匪易。但就目下形势而论,或多用竹篓加镶,或改用木柜排砌,固宜随时经理,加以防修。如将来涨沙渐远,宜即改作条石坝工,俾屹然成砥柱之势,庶于北岸海塘,永资保障。”作为一代帝王,乾隆的心中还是牵系着海塘的安危,也表示他对民生的关切。皇帝御驾亲督,海潮安澜,这便是“安澜园”题名的出处。
当晚,乾隆驻跸“遂初园”,不过门楣上方还挂着“隅园”的匾额。之前,为了迎驾,陈邦直已对园中景物进行了精心的修整,“复增饰池台”,虽显得华丽了许多,但依然保持了“以朴素当上意”。他自己搬回老宅去住了,这里俨然成了皇帝的“寝宫”。
      次日凌晨,乾隆睡梦中被隆隆的夜潮声惊起,“睡醒恰三更,喧闻万马声。潮来势如此,海宴念徒萦”。他在园中小转,觉得这园中的景致倒比京城的多了几分清雅,不免心中喜欢。当日,他又巡视了尖山一带的海塘和石坝,这里的石坝要显得坚实得多,令他感到些许欣慰。当晚,仍然住在园中,两日来的所见所思令他心潮起伏,当即命人拿来笔墨,挥就“安澜园”三个大字。
由此这园子就有了新的名字,并随着乾隆皇帝名传天下。那日晚上,乾隆和着兴致,一气为园中诸景题了好些个名字,余兴未消,还留下了一组诗文。有一首很值得今人回味:“盐官从不晓迎銮,古朴民风致可观。却胜杭嘉多饰礼,彩棚鼓乐满河干。”据说,乾隆驾临,盐官百姓并没有热烈迎接的场面。关于这一点,有遗物可鉴:海塘上唯一的参天之木是“乾隆手植古朴”,据说,乾隆当年亲手种下此树,意在褒扬盐官百姓以朴为贵之民风。,
      此次乾隆驻陈氏安澜园,曾有《即事杂咏》六首,其一云:“名园陈氏业,题额曰安澜,至止缘观海,居停暂解鞍;金堤筑筹固,沙渚涨命宽,总廑万民戚,非关一己欢。”把他到海宁盐官的本意又昭示了一回。
      之后的2 2 年间, 乾隆又三次驾临安澜园,也许是为了讨好帝王,陈邦直继续为园中增添景致,楼台亭榭增至3 0 余处。
      清著名园林鉴赏家沈三白,在其《浮生六记》中有云:“游陈氏安澜园,地占百亩,重楼复阁,夹道回廊,池甚广,桥作六曲形,石满藤萝,凿痕全掩,古木千章,皆有参天之势,鸟鸣花落,如入深山,此人工归于天然者。余所历平地之假石园亭,此为第一。”他对安澜园有如此高的评价,可见当年该园确为匠心独运。
      乾隆三十年( 1 7 6 5 年)闰二月初五,乾隆第四次南巡,第二次至海宁盐官。与前一次不同,此次乾隆没有先到杭州,而是沿大运河直接到了桐乡石门,便下船,改作轻舟,经长安塘,过长安坝,进上塘河,至盐官北门外下船,由拱辰门(北门)而入直达安澜园。后来的两次南巡走的也是这条路线。
      且看他此次南巡,驻安澜园《即事杂咏》的第一首:


如杭第一要,筹奠海塘澜。
水路便方舸,江城此税鞍。
( 前巡在杭城由陆路抵海宁阅塘,
今年舟次石门,从水道赴海宁)
汐潮仍似旧,宵吁那能宽。
安澜园遗迹 金波桥
增我因心懼,惭其载道欢。
隅园城角边,新额与重悬。
意在安江海,心非耽石泉。
乔柯皆入画,好鸟自调弦。
有暇诗言志,雕虫不尚妍。


      其诗所言,南巡第一要务还是海塘的安全。所以未到杭州,先来看海塘了。
      乾隆四十五年( 1 7 8 0 年)三月初二日,乾隆第五次南巡,第三次驻跸安澜园。
      乾隆四十九年( 1 7 8 4 年)三月十四日,乾隆第六次南巡。先有谕示:“浙省海塘,前经降旨,将柴塘四千二百余丈,一体改建鱼鳞石塘,为滨海群黎,永资捍卫。”鱼鳞石塘是他一生的大制作,所以他念念不忘。
      乾隆六下江南,四次驻跸安澜园,每次都有诗留下。此处选取最后一次南巡,驻跸安澜园《即事杂咏》一首:


北坍今次永,塘尚近洪澜。
春月未观海,古稀仍据鞍。
鱼鳞期越固,蚕市较苏宽。
乡语分疆异,民心一例欢。

一溪春水柔,溪阁向曾修。
月镜悬檐角,古芸披案头。
去来三日驻,新旧五言留。
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


      乾隆四次至海宁,每次均停留三日,两晚驻跸安澜园。通览乾隆皇帝在盐官期间所留下的诗文,其实诸多历史考证都显得多余,也无须今人枉加附会了。
      乾隆心系安澜,命人绘制安澜园图带回京城,在圆明园中仿造了一处,也称安澜园。
      圆明园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安澜园也未逃过火之劫难,太平天国时期毁于战火。
      现有清代陈璂卿的《安澜园记》留存于世,对园中景致叙述翔实,以其作参考,便可知当年园中之结构了。
      曲巷深里之中,双扉南向,来游者北而入。入园便是御碑亭,刻着乾隆的御赐五言诗,因为四次驻跸,所以碑阴左右,都刻满了诗(此碑尚存)。稍折而西历一门,中为甬道,道尽为门三橡,御书“安澜园”,榜于楣上。乃更西折入小扉,为廊三折,便到了“沧波浴景之轩”。轩面池,有小石梁,为入园之始径。自轩后东出,左右皆厢,历阶而登为正室,由其左循廊而入,后又有室,左有亦各翼如厢。这内外二室,便是园主人的私居。小石梁之西,穿过了藤花架,其内为堂,旧名环碧,乾隆赐名为“水竹延青”。堂后为楼,长廊 复道, 幽房邃室,甲于一园。楼前曲折而有,便是“ 和风皎月”亭。其南数十步,为激澜馆。别有廊南行,便到了谈藻楼,自“古藤水榭”西来,为环碧堂。 山楼右历山径,便到了天香坞。
      其东南便是群芳阁,由阁东南行,便到了漾月轩(“漾月”两字是乾隆所题,现石碑尚存,坊间称此两字有隐喻“养育”之意。引者注)。迄南沿池为堤, 过竹扉,转向东行,经一亭,北转至十二楼。由南楼之西,经山路,过小溪,山下有堤,涉山折西而北,便到了群芳阁。如不涉山,缘堤北行,曲折可到筠香馆(这又是乾隆御题的馆名。引者注)。馆右丛竹中有径东去,北望有层楼耸然,那是陈家的寝宫。宫后一峰矗立,有蹬可上,栏俯清流,望隔湖山色。如坐船,便可西入寝宫前的大湖。小舟放乎中流,分两道,一南行,一东行,又可以回到上面那些亭榭中去。
      古建、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先生著文《海宁安澜园》,其中关于安澜园现存遗迹有如下论述:“‘六曲桥’尚存,低平古朴,宛转自如,确是明代的遗物。至于弘历‘御碑’已折断,易地置于断垣中,‘筠香馆’一额亦系弘历‘御笔’,边框制作成竹节状,甚精,现移悬于陈宅中。”

  2012/7/30 9:56:01 作者:杨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