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古城风情>>盐官传奇
《话说盐官》连载019:江南谜城——古城谜局
  
江南谜城
古城盐官坐拥『天时、地利、人和』。如果说『天下第一潮』是大自然的赐予,那么笼罩在古城上空的历史疑云, 则是人文造化的贴和。所有关于盐官的谜团围绕着潮、皇室与宗教展开, 并相互交织纠结了千余年。
 
古城谜局
    雨雾锁江南。行走在盐官的街巷中,随处可以触碰到历史在古城留下的印痕。昔日的显赫望族已然淡去了往日的光辉,泯然于众,而那些生动的故事传说,却在盐官人的口中代代相传。整个盐官,因为这些故事而生动起来,也神秘起来,变作了雨雾中的一座谜城。
    雍正篡位与海神庙之谜、乾隆身世之谜、唐宣宗安国寺出家之谜……成为了永远的皇家之谜,其中“乾隆身世之谜”乃谜中之谜。
    被如此重的皇家紫气包围着的古城,江南唯有盐官。
 
“康乾盛事”成史话
“乾隆故里”说乾隆
    历史上没有哪个皇帝会如乾隆般被炒作得如此沸沸扬扬。围绕“乾隆身世之谜”,百余年间史学家唇枪舌剑,文学家描花生枝,民间传说添油加醋,尤其是随着电视的出现,影视作品更是将这一旷世谜局无限演绎,一时间乾隆成了最热的“历史词条”之一。
    乾隆的出生地在哪里?
    乾隆的亲生父母是谁?
    乾隆是不是被“掉了包”的汉人?
    乾隆到底是不是盐官陈阁老的儿子?
    乾隆六下江南为什么四次驻跸盐官?
    ……
    谜团一个接着一个,真是“解不开,理还乱”。
    说起乾隆皇帝与盐官的瓜葛,得从康熙与雍正说起,一个是乾隆的爷爷,一个是乾隆的爹,三代帝王承前启后,联手开创了大清王朝最为鼎盛的“康乾盛世”。也许正应了物质的富足是文化兴盛的基础,政通人和的辉煌局面是谜局产生的背景。“乾隆身世之谜”围绕着“康雍乾”祖孙三代展开,并纠结了几百年。
 
 “康乾盛世” 
    据史料:“康乾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 1 6 8 1 年) 平定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 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 1 5 年。
    话说,大清顺治元年( 1 6 4 4 年)进关,历经1 8 年统一战争,削平大顺、大西及南明诸政权,除台湾,全国归于一统。玄烨(也就是康熙)即位后,又经20年进一步治乱,以康熙二十年(1 6 8 1 年)平定吴三桂8 年之乱为契机,乘胜收回台湾。圣祖康熙首次南巡,亲临治黄工地,阅视河工,标志着国家全面转入经济建设,从而拉开盛世的序幕。
    康熙朝开创了全新的盛世局面。雍正朝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把盛世推向前进。乾隆朝集前三代人之大成,始成“全盛”之局,达到了鼎盛。
    “康乾盛世”持续百余年,为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个盛世,是清朝近3 0 0 年历史中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了极致。
清朝入关,首先从严整顿吏治,大得民心。明末吏治腐败,是其亡国的主要原因之一。清朝统治集团,时时以明亡为戒,大力整顿吏治,顺治亲政告诫大臣们:“安民之本,首在严惩贪官。”康熙治国,宣布“惟以察吏安民为要务”。雍正即位,向全国臣民宣示:“朕惟国家首要吏治。”他大声疾呼:“吏治不清,民何由安!”乾隆朝已进入鼎盛,仍不放松吏治,以“整肃官方”,达到“惠爱斯民之至意”。三朝治国方略一脉相承:一方面严厉打击、惩治贪官污吏,另一面,大量表彰廉吏,树为清官典范,倡导百官效法。终数十年之整顿,吏治完全改观。全面恢复明末以来遭严重破坏的经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盛世的到来准备了丰厚的物质条件。
    从顺治始,特别是康雍乾三朝高度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业为国本,不遗余力发展农业经济。这集中地体现在康熙所表述的思想。他说:“农业实为国之本,俭用乃居家之道。是以朕听政时,必以两者为先务。”这一指导思想,在三朝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实施大规模发展农业的计划,主要有:全面推行垦荒政策,给各省规定垦荒完成的任务与时间,以垦荒多少实行奖惩。
    自康熙时投巨资治理黄、淮水患,疏通兼治运河,收到巨大成效,历3 0 年,水患消除,农业连年丰收。乾隆时,继续兴修水利,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不断减轻农民负担,实行蠲免、赈济,让农民生活安定,生产发展。
    经济指数,无疑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首要标准。据《清实录》载,雍正二年(1 7 2 4 年)全国耕地已达8 . 9 亿余亩,已远远超过明末崇祯时全国耕地总数6 . 7 亿亩。乾隆三十五年(1 7 7 0 年) 增至9 . 5 亿亩, 至乾隆末年, 已超过1 0 亿亩。人口发展,康熙六十一年( 1 7 2 2 年)已突破1 亿大关,雍正十二年( 1 7 3 4年)则为1 . 4 亿,至乾隆五十五年( 1 7 9 0 年),又突破了3 亿大关,人均占地3 . 5亩。粮食产量约计2 0 4 0 亿斤,人均口粮约6 8 0 斤。 1 8 世纪末,中国的粮食产量能养活3 亿人,这一成就,是历代无法与之相比的。
    财政保持增长的势头,其财力雄厚更显示其经济繁荣的程度。顺治时,入不敷出,根本无积蓄。康熙时,前中期呈增长态势,至晚年,由于钱粮亏空,库存银仅有8 0 0 万两。雍正时大力整顿,雍正五年( 1 7 2 7 年)已增至5 0 0 0 万两。而乾隆时,常年保持在8 0 0 0 万两上下。国家财政充足,施惠于民,实行大规模蠲免钱粮。
    据《清圣祖实录》统计, 从康熙元年(1 6 6 2 年) 到四十六年(1 7 0 7年), 累计免去全国各地钱粮达一亿两白银。又自康熙五十年(1 7 1 1 年) 为始, 三年内轮免一周,“ 总蠲免天下地亩人丁新征、旧欠, 共银三千二百零六万四千六百九十七两有奇”。同时,宣布自是年后所生人丁“永不加赋”。乾隆时,先后四次蠲免全国钱粮,总额达1 . 2 亿两,堪称中国历代蠲免之最,突出地显示了盛世的经济繁荣,已是不争的事实。
    康雍乾三朝坚持国家“大一统”,制定并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安定边疆,消除“边患”,长治久安。康雍乾三朝开疆拓土,中国疆域再次扩大,远迈汉唐,亦超越元代。清代中国的疆域,其东北地区,北起自外兴安岭以南,东北至北海,东含库页岛;其西北地区,西至巴尔喀什湖以西;其北部地区,北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恰克图;其南部,至南沙群岛;其东部,达沿海地区。清朝盛世时疆域辽阔,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
    盛世的文化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文学艺术、史学、哲学、数学、天文学、医学等各个领域,人才辈出,异彩纷呈。诸如《红楼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都成为盛世时代的文化标志。著名的考据学派即乾嘉学派独树一帜,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诗歌艺术,格调、性灵等门派纷立,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学术百家争鸣,艺术争奇斗艳,构成了一幅盛世文化繁荣昌盛的景观图。
    但也正应了那句俗话“盛极必衰”,自乾隆以后,“康乾盛世”犹如落日余晖。所以就有史学家对“康乾盛世”有了质疑:因为闭关锁国,拒绝对外开放,不接受西方先进技术,让中国错失了最佳发展时期,被西方列强远远抛在了身后。严厉的思想专制统治,使正在萌芽中的新思想受到压制与打击,等等。
    当嘉庆元年(1 7 9 6 年)乾隆把皇位禅让给嘉庆时,白莲教起义爆发,敲响了盛世的丧钟,百余年盛世就此终结,清朝在“盛世”的余晖中无可挽回地走向了衰落。
    ……
    犹如钱江潮的起起落落,历史也以惊人的相似重复着逝去的轮回,汹涌澎湃的大潮荡涤着泥沙,冲涮过后依旧是静流如歌,但人们喜欢追逐潮头,是因为想要亲身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对于“乾隆身世”的穷追不舍,许多人也是抱着“追潮”的心态,那是一种探究,是为了收获体验中的快乐。
 
陈阁老宅锁谜局
    盐官的所有谜中,“乾隆身世之谜”是谜中之谜。几百年来,在坊间流传,更有大量文学作品以此故事为蓝本,演绎出各场精彩好戏。
    在盐官,几乎人人都能讲一口故事,绘声绘色地向你描述雍正是如何“偷龙换凤”,掉包自己与陈阁老的儿子的。盐官人深信不疑:乾隆的生父正是清代大学士—陈元龙(陈阁老)。
    陈阁老宅位于古城里最具特色的一条老街上。来到陈阁老宅,在门口便被来了个下马威,门槛竟高达一米。据说当年乾隆南巡到海宁,幸临陈家,询问陈元龙家事。等他跨出正中竹扉门时,命把门封了,对陈元龙说:“以后除非天子临幸,此门不得轻易开启。”
    进得门内,感觉这个“一门三阁老(宰相),六部五尚书(部长)”的官宦之家,并不如想象中奢华,丝毫感觉不出这家人的辉煌往事,据说,这些都与陈家含蓄内敛的性格有关。
    宅子里陈列有陈家三件宝:其中一件就是御笔亲题 “躬劳著训”的九龙金匾,那是雍正登上皇帝宝座的第一年赐给海宁陈家的稀世珍宝,匾上共刻有九条五爪金龙,完全是天子才能享受的级别。
    关于乾隆的身世之谜,盐官坊间传说:康熙皇帝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是个个绞尽脑汁、用尽手段。其中又以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皇帝)野心最大。由于康熙传位时年事已高,所以挑选接班人时既看儿子,更要看孙子,而雍正的三个儿子,没有一个得到康熙的喜爱。此时,雍正最宠爱的熹妃钮祜禄氏再次临盆,与陈元龙妻同时生产。钮祜禄氏产下一女,陈氏则诞下儿子。雍正闻讯让陈元龙抱来看看,并让下人抱入内,说是让熹妃也瞧瞧,然后问陈元龙:“你得的是龙还是凤?” 陈元龙自知不可回答是“龙”,便沉默以对。雍正大怒,呵斥:“难道你得的是龙吗?” 陈元龙大惊,急忙否认。雍正大笑:“不是龙,那么就是凤喽。”于是,陈元龙从雍正家抱回来的就变成了女儿,自知是通天的秘密,弄不好性命不保,从此守口如瓶,再无人知。那一块奇特的九龙匾,莫非就是给陈家的一点安慰?
    乾隆于是与海宁盐官结下了不解之缘。乾隆六次南巡,其中四次驾临盐官,均入住陈家安澜园,并命画师将园状绘图带回宫中,将圆明园中的四宜书屋景点略加改造,亦命名为安澜园。安澜园如今已经不复存在,只有一块幸存的石碑“漾月”保留下来,当地人称有隐喻“养育”之意。而陈家的一座三开间厅堂,得乾隆御赐为“双清草堂”,谐音“双亲草堂”,似乾隆有心而为之。
    走出“双清草堂”往南,拐角处有一座十分隐蔽的阁楼,据说这座阁楼便是当年与乾隆掉包的公主—“九小姐”生活的地方。“九小姐”在陈家生活了1 6 年后嫁于江苏常熟的世族大家。阁楼常年紧闭,掩盖在一棵茂密的罗汉松下。多少秘密,就这样随着年月悄无声息地流逝。
    那么事情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还是从雍正袭位说起吧。
 
雍正袭位之谜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康熙十七年( 1 6 7 8 年)生, 4 5 岁登基,在位1 3年。雍正帝上承康熙,下启乾隆,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所谓“康乾盛世”,完整的说法应当是“康雍乾盛世”。
    清宫四大谜案,雍正就占了两个:一个跟他儿子乾隆的身世有关,另一个也是最闹腾的就是他承袭皇位的离奇之谜。
    “雍正袭位”是“正取”还是不择手段的逆取?从胤禛登基至今,已过去了2 8 0 多年,既是学术界激烈争论的问题,也是演艺界火暴炒作的谜局。争论了2 0 0 余年,就是历史学家也没给出定论。
    关于“雍正夺位说”,有好几个版本,清野史中有说:在康熙的传位遗诏中,原本是写“传位十四子”的,而被雍正阴谋篡改,把这个“十”字加上一横一钩,“十”字就成了“于”字,如此一来,康熙的传位遗诏就变成了“传位于四子”,四子正是雍正帝。这种传说在民间十分盛行。
康熙是一位长寿多子的皇帝。据说,他一共有5 5 个子女,其中3 5 个儿子、2 0 个女儿。在3 5 个儿子中, 成年且受册封者2 0 人。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可是子孙满堂、人丁兴旺的人生幸事, 可对于皇家来说, 就不一定是好兆头了。到了康熙皇帝晚年, 他的众多皇子虎视眈眈地盯着他的皇位, 彼此拉帮结党, 明争暗斗,势同水火,令老皇帝焦头烂额。
雍正皇帝胤禛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胤禛的母亲乌雅氏, 是满洲正黄旗、护军参领威武的女儿。乌雅氏生了3 个儿子, 就是皇四子胤禛、皇六子胤祚(6岁殇)和皇十四子胤禵(原名胤祯)。
    据说,十四子胤禵沉稳勇猛且足智多谋,在众皇子中深得康熙器重。康熙废太子,有意传位于皇十四子,所以派他做抚远大将军,就是想让他立军功、掌军权、树威信以备接班的。
    康熙六十一年(1 7 2 2 年)康熙驾崩,终年6 9 岁。康熙8 岁登基,在位6 1年( 1 6 6 2 年~ 1 7 2 2 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康熙刚驾崩,就传出雍正党人将康熙遗嘱“传位十四子”,篡改作“传位于四子”的说法。说是,康熙临终前本来发了一道诏谕,叫远在西宁的抚远大将军、皇十四子胤禵紧急回京继位,却被步军统领隆科多捏在手里不发,与雍正串通,改作了“传位于四子”。
    野史中还有一个版本,“玉牒易名”说。说是康熙遗嘱传位“胤禵”(皇十四子),因“胤禵”与“胤禛”字形、字音相近,胤禛遂取而代之。后将《玉牒》的名字挖改。雍正登基后,命十四弟改名为允。这一欲盖弥彰的做法,似乎为“玉牒易名”说找到了点依据。
    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雍正对诸多兄弟或杀害、或监禁,“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似有“杀人灭口”之嫌。
    自康熙驾崩至雍正继统,关于皇位出自篡夺的传闻异说风烟四起。可见并非“空穴来风”,以至于连雍正自己也坐不住了,为此亲自编纂《大义觉迷录》一书,想为自己洗刷不白。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至尊皇帝与平民囚犯进行大辩论的书,也是史上泄露宫廷内幕、隐秘最多的一部御制国书。
    据史载:汉族文人曾静、张熙受到吕留良“华夷之辨”思想的影响,不满少数民族清朝的统治,于雍正六年(1 7 2 8 年)试图游说当时的川陕总督岳钟琪反清,岳钟琪假装同意,骗出口供,反过来逮捕二人,送返兆京。之后在刑部侍郎杭奕禄等的审问下,曾静表示认罪,写了《归仁录》,表示悔过并颂扬雍正帝。雍正帝赦免曾、张二人,下令收录两年来关于此案的上谕,以及曾静口供和《归仁录》,合成《大义觉迷录》,对曾静等人指责他的十大罪状(谋父、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逼母、诛忠、好谀任佞)进行了一一辩解,颁行天下。
    然而,却是事与愿违,弄巧成拙,愈描愈黑,落得个“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反而将宫廷的那点秘事给兜了出来,为后来的清宫秘事演绎留下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所以乾隆继位即宣布此书为特号禁书,凡有私藏者,即有杀头灭身之罪。从此《大义觉迷录》成为绝世罕见的一部皇帝撰写的御制国书,湮没2 0 0 百多年不见天日,这一切更增加了它的神秘色彩。
    雍正是否逼死生母?《大义觉迷录》中说:“书加朕以逼母之名。”看来当时雍正“逼母”说流传甚广。
    传说:雍正继位后,将胞弟十四弟胤禵调回北京关押起来,他母亲乌雅氏想见,雍正不准,太后一气之下,撞死在铁柱子上。乌雅氏眼看亲生儿子被囚禁,眼见自己的两个儿子在自相残杀,作为母亲能不生气吗?时人将雍正母亲的死同他囚禁胞弟相联系是很自然的事情。
    关于雍正袭位还有一种“正取说”,就是所谓的“祖孙缘”。说康熙是因为看中了孙子弘历,才把皇位给了“四阿哥”的。这一说法在民间也流传很广,甚至还传到了国外。“正取说”称那是雍正蓄谋已久的。
    一切还得从圆明园说起。据史载:圆明园的第一任主人是雍正帝。圆明园原为明代一座私园,清初成为官园。康熙三十七年(1 6 9 8 年),皇四子胤禛被封为贝勒,赐此园。四十八年( 1 7 0 9 年) 胤禛晋封为雍亲王,对父皇赐园,略加修葺,增建堂馆,粗具规模。园名为康熙帝所赐。雍正帝继位后,圆明园由藩邸赐园,而成为皇帝治居之所。雍正二年(1 7 2 4 年) 正月, 雍正帝一边服丧,一边兴建园林。同年设圆明园八旗。三年 (1 7 2 5年)八月,雍正帝服丧期满,开始到圆明园居住和理政。圆明园从此开始成为清帝治居的御园。
    雍正帝继位后不出巡,所在之处除了紫禁城就是圆明园,最后又死在圆明园。雍正帝与圆明园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是否隐含着其袭位之谜呢?
    话说康熙晚年,众皇子为承袭皇位明争暗斗,打得是“头破血流”,而唯有四阿哥显得置身事外。当众弟兄闹得不可开交时,他却貌似安闲地待在宅子里修身养性。他常邀请父皇来他的园子中赏花散心。据《清圣祖实录》载:康熙晚年共驾临圆明园1 1 次。不知是他为这里的风景所动,还是四阿哥对皇位的无动于衷让他感受到了难得的安全。
    据说,把弘历介绍给康熙是雍正精心策划好的。康熙六十一年(1 7 2 2 年)春天,圆明园中的牡丹花争奇斗艳。那是康熙生命中的最后一个春天。雍正请父皇来园中的牡丹台赏花,那年弘历只有1 2 岁,从未与康熙见过面。想想看也是,康熙孙子9 7 个,他哪有工夫一一审视啊。
    那天傍晚,康熙酒兴颇佳,雍正见机行事:“父皇,您的孙子打生下来还没见过圣颜呢?”康熙一高兴:“好啊,听侍卫们说你的两个儿子书读得不错,叫他们过来我看看。”来的是弘历和他的弟弟弘昼,对弘历康熙是过目不忘。虽然只有1 2 岁,但少年的弘历博学持重与遇事不惊,已显示出不同凡响的大家风范。
    过了几日,康熙叫人来取了弘历的“八字”,找人算了。乾隆八字:“天干庚辛丙丁”,火炼秋金,是天赋甚厚的强势命造,术语称为“身旺”。“地支子午卯酉”,局全四正,男命得之,为驷马乘风,主大富贵。康熙阅之,心中大喜。几日后,再次幸临圆明园,给了雍正一颗“定心丸”,老皇帝要把弘历带到宫中教养。“养育宫中”对于众多皇孙来说,可不是一般的“恩宠”,据说只有太子的长子有过这样的待遇。
    康熙对弘历确实是宠爱有加,之后的半年时间,祖孙俩待在避暑山庄,几乎是形影不离,就是每次围猎康熙也总是带着弘历。
    那年的秋天,康熙带弘历去围猎,发现一只大熊,康熙用火枪将其击中,见大熊倒地没了动静,康熙让弘历上前再补一箭,没想到弘历的坐骑原地不动,康熙大喊一声:“弘历,快去!”待弘历驱马前至,那倒地的大熊却突然翻起,扑向弘历坐骑,众人皆乱,康熙大惊,急忙补射一枪将大熊击毙。
    这一惊让康熙感到冥冥之中有天意在暗示。于是,围猎过后,康熙特意去了四阿哥的热河赐园—狮子园,要面见弘历的生母。让其抬起头来,细细端详过后,说:“果是有福之人。”
    康熙六十一年(1 7 2 2 年)的十一月十三日,康熙从避暑山庄回京后不到两个月,就猝然崩逝于畅春园。之后,雍正继位,弘历成为太子第一人选。
    因此,为了传位给心爱的孙子,而选择孩子的父亲为皇位继承人,这种说法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管是“正取”还是逆取,雍正在位虽只有短短的1 3 年,但承康启乾,开创“康乾盛世”,从这一点来说,雍正确实是一位能担当社稷伟业的好皇帝,由此说来,康熙当年的决策也是卓有远见的。
    “雍正夺位之谜”在古城盐官,留下了蛛丝马迹。
 
  2012/7/25 10:29:46 作者:杨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