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古城风情>>盐官传奇
《话说盐官》连载017:“潮”闻天下——诗画“钱江潮”
  
诗画“钱江潮”
    “钱塘潮”汹涌奔腾千余年,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尽折腰,他们留下了千余首诗词与书画,会聚而成洋洋的文化宝库。畅游其间,随手摘取几朵激情的浪花,便足以令人品味无穷。从咏叹钱江潮之壮美到记述人文风俗的方方面面,无所不及,倒显得今人笔墨有点多余。
笔者按年代理出部分精彩段落,供大家赏析。
东晋
    “钱江潮”自东晋时出名,见触笔墨者中以顾恺之的这首《观潮赋》最有名:
临浙江以北脊,壮沧海之宏流。
水无涯而合岸,山孤映而若浮。
既藏珍而纳景,且激波而扬涛。
唐代
    到了唐代,钱塘江之美才真正在文人骚客的笔下得到彰显。尤其是中唐以后,随着“观潮”活动的盛行,赋诗“钱江潮”,成了几乎所有著名诗人的雅好。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但凡有点名气的诗人,都有几首观潮诗标榜门面,翻阅《全唐诗》,涉及“钱塘潮”的不下千首。真乃“窥一斑而见全豹”。盛唐经济与文化之兴盛,从诸多“观潮”诗里也得以体现。
孟浩然有两首常被人引用的观潮诗: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空回,浮天渤海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渡浙江问舟中人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未,何处青山似越中?
 
    白居易任职杭州刺史期间,为西湖修筑白堤,钱江潮经常轰鸣于他枕畔。且看他的这首《樟亭》:
夜半樟亭驿,愁人起望乡。
月明何处见,潮水白茫茫。
 
    即使后来远离此地,钱江潮也成了令他感念的记忆,挥之不去: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他还有一首《观浙江潮》:“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游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诗仙”李白与之相比,自甘不示弱,瞧他的这首《横江词》: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果真气势非凡,尤其是后两句,更是被传为描写“钱江潮”壮观的经典。在他的另一篇《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中,再次写到了令人惊绝的钱塘江潮:
逸兴满吴云,飘飖浙江汜。
挥手杭越间,樟亭望潮还。
涛卷海门石,云横天际山。
白马走素车,雷奔骇心颜。
 
    “诗仙”飘逸的文字,似同大气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便将钱江潮的神韵跃然画中。
    相比李白来说,宋昱的这首《樟亭观涛》同样也道出钱塘江潮的汹涌,不过要细致得多:
涛来势转雄,猎猎驾长风。雷震云霓里,山飞霜雪中。
激流起平地,吹涝上侵空。翕辟乾坤异,盈虚日月同。
艅艎从陆起,洲浦隔阡通。跳沫喷岩翠,翻波带景红。
怒湍初抵北,却浪复归东。寂听堪增勇,晴看自发蒙。
伍生传或谬,枚叟说难穷。来信应无已,申威亦匪躬。
冲腾如决胜,回合似相攻。委质任平视,谁能涯始终。
 
    刘禹锡的这首《浪淘沙》,被今人引用得有点滥了,却还是无法放手,因为句句是典藏: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徐凝的《观浙江涛》:
浙江悠悠海西绿,惊涛日夜两翻覆。
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
 
    后两句的“出镜率”也是很高的,许多“观潮”的文章中都有引用。
    罗隐的《钱塘江潮》:
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
 
    他点到了钱塘江的古称“罗刹江”,“罗刹”是恶魔之意,所以他也是寓指“钱江潮”的凶险,后两句是借景抒发了对当朝者的不满。
    陶翰的《乘潮至渔浦作》:
舣棹乘早潮,潮来如风雨。
樟台忽已隐,界峰莫及睹。
崩腾心为失,浩荡目无主。
……
云景共澄霁,江山相吞吐。
伟哉造化工,此事从终古。
流沫诚足诫,商歌调易若。
颇因忠信全,客心犹栩栩。
 
    实在是太多了,不胜枚举,下面只选些名人的经典名句:
    王维:“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清。”
    杜甫:“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
    王在晋:“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
    李廓:“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
 
    总的说来,到了唐代,钱塘江潮已经成为文人的一种向往,因此也有了“闲话钱塘郡,半年听海潮”的说法。
宋朝
    首推苏轼,他任杭州通判,多次来海宁,除了观潮,还有公务:督役开河。所以留有多篇诗赋,尤其是他那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成了“钱江潮”从古至今的广告语,诗借潮势,潮借诗风,两者相得益彰,流布于世。切看他的这首《观浙江涛》: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
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他在盐官镇西南门内的庆善寺烧香祈祷,留下这首:
“古邑居民半海涛,师来构筑便能高。千金用尽身无事,坐看香烟绕白毫。”
    陈师道的《十七日观潮》,却给人一种婉约唯美的意境:“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而之后一天的《十八日观潮》却又是另一番光景:“一年壮观尽今朝,水伯何知故晚潮。海浪肯随山俯仰,风帆常共客飘摇。”看来,潮也是随人心境而动的。
    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在前面讲到弄潮竞技时也有提到:“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且看范仲淹的这首 《和运使舍人观潮》,可谓长篇大作,洋洋洒洒:
何处潮偏盛,钱塘无与俦。谁能问天意,独此见涛头。
海浦吞来尽,江城打欲浮。势雄驱岛屿,声怒战貔貅。
万叠云才起,千寻练不收。长风方破浪,一气自横秋。
高岸惊先裂,群源怯倒流。腾凌大鲲化,浩荡六鳌游。
北客观犹惧,吴儿弄弗忧。子胥忠义者,无覆巨川舟。
把酒问东溟,潮从何代生。宁非天吐纳,长逐月亏盈。
暴怒中秋势,雄豪半夜声。堂堂云阵合,屹屹雪山行。
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巨防连地震,群楫望风迎。
涌若蛟龙斗,奔如雨雹惊。来知千古信,回见百川平。
破浪功难敌,驱山力可并。伍胥神不泯,凭此发威名。
 
    还有辛弃疾的这首《摸鱼儿· 观潮上叶丞相》: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朝又暮。诮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堪恨处,人道是、子胥冤愤终千古。功名自误。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此词或写景,或用典,无不生动自然。由观潮想到令人痛心的历史往事,想到自己的处境和国家的命运,词人的爱国情操昭然天下。
    吴琚的《酹江月·观潮应制》是应制体词中的上乘之作。所谓 “应制体”,主要是应皇帝之命而作,内容基本上是为皇上、权臣歌功颂德,因而得不到人们的好评。古来应制诗词盈千累万,但能流传下来并为人们所传诵的实在是寥若晨星。吴琚这首可以算是个特例。据周密《武林旧事》卷七载:淳熙十年( 1 1 8 3 年)八月十八日,宋孝宗与太上皇(高宗)往浙江亭观潮。太上皇喜见颜色,曰:“钱塘形胜,东南所无。”孝宗启奏曰:“钱塘江湖,亦天下所无有也。”太上皇宣谕侍宴官,令各赋《酹江月》一曲,至晚进呈。太上皇以吴琚为第一。
玉虹遥挂,望青山隐隐,一眉如抹。
忽觉天风吹海立,好似春霆初发。
白马凌空,琼鳌驾水,日夜朝天阕。
飞龙舞凤,郁葱环拱吴越。
此景天下应无,东南形胜,伟观真奇绝。
好是吴儿飞彩帜,蹴起一江秋雪。
黄屋天临,水犀云拥,看击中流楫。
晚来波静,海门飞上明月。
元朝
    元朝虽也留有上百首,但与唐宋时期相比,精彩的诗文要少得多。此录入两首,不光有写潮景的,也写到了潮俗。
    黄溍的《次韵方子践浙江观潮》:
潮生潮落几时休?朝暮吴儿几白头。
披发祗夸迎骇浪,侧身宁解障奔流。
江吹碧瓦人声晓,云闪朱旗海气秋。
后夜月明天在水,有谁能此赋登楼?
 
    陈基的《钱塘观潮》:
千古东南诧海潮,摩挲强弩末全消。
气乘日月分盈缩,声震山河欲动摇。
击楫中流歌慷慨,倚栏斜日鬓飘萧。
钱塘官洒秋仍绿,更与灵胥酹一瓢。
明朝
    选的这三首中,都是写“观潮”,却各有千秋。高得旸的《观浙江秋涛》重在势:
秋满湖天八月中,潮头万丈驾西风。
云驱蛟蜃雷霆斗,水击鲲鹏渤澥空。
自古江山夸壮丽,至今父老说英雄。
诸溪近海徒相应,气势安能与此同。
 
    冯梦龙的《观潮》重在景:
银山万叠耸崔嵬,蹴地排空势若飞。
信是子胥灵未泯,至今犹自夺神威。
 
    而徐渭的这首《看潮》,却是情、景、史、俗的交融:
鱼鳞金甲屯牙帐,翻身却指潮头上。
秋风吹雪下江门,万里琼花卷层浪。
传道吴王渡越时,三千强弩射潮低。
今朝筵上看传令,暂放胥涛掣水犀。
清朝
    黄景仁写有《观潮行》和《后观潮行》两篇,还是后面的这篇知名度更高一些:
海风卷尽江头叶,沙岸千人万人立;
怪底山川忽变容,又报天边海潮人。
鸥飞艇乱行云停,江亦作势如相迎;
鹅毛一白尚天际,倾耳已是风霆声。
江流不合几回折,欲折涛头如折铁;
一折平添百丈飞,浩浩长空舞晴雪。
星驰电激望已遥,江塘十里随低高;
此时万户同屏息,想见窗棂齐动摇。
潮头障天天亦暮,苍茫却望潮来处;
前阵才平罗刹矶,后来又没西兴树。
独客吊影行自愁,大地与身同一浮;
乘槎未许到星阙,采药何年傍祖洲?
赋罢观潮长太息,我尚输潮归即得;
回首重城鼓角哀,半空纯作鱼龙色。
 
    沈国器的这首《观潮》是“集唐人句”,因此显得特别风趣:
秋色明海县(王昌龄),镜写曲江头(封敖)。
怒号在悠忽(韦应物),涛惊戮阳侯(韩愈)。
磅礴盘厚地(李百药),突兀压神州(岑参)。
日飞晴际雪(张说),光抱空中楼(杜甫)。
腥风卷蛟室(皮日休),险异拔龙湫(陆龟蒙)。
九回翻白浪(杨巨源),千寻倒碧流(令狐楚)。
游神梦三岛(元稹),采药向十洲(陈陶)。
佩槎如共泛(无名氏),沧波路可求(项斯)。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是盐官人氏,他对“钱江潮”自有更深层次的感悟,非吾等之辈能解得。他的这首《虞美人》,令人回味无穷:
杜鹃千里啼春晚,故国春心断。海门空阔月皑皑,依旧素车白马夜潮来。
百川城郭都非故,恩怨须臾误。人间孤愤最难平,消得几回潮落又潮生。
 
    柳亚子先生的这首《浙江观潮》,读来朗朗上口,倒有些歌的味道:
奇愁郁郁何由快?缠绵歌泣真无奈。
浇愁百斛都能消,来观八月钱江潮。
时维中秋后三日,人言此是潮生日。
当其初至潮未来,水静无声浪不发。
西兴渡口镜面平,月轮山下江身折。
船分日色红半帆,波映山光分两浙。
忽然隐隐一线白似银,从天接处滚滚无停。
轰雷掣电不可遏,吞天沃日谁能名。
儿童吐舌不敢顾,浪人拍手争相迎。
长鲸奋勇老龙舞,咆哮喧哗万马奔。
无端一变水尽黑,排空汹涌似山倾。
蜿蜒直卷彼岸峰腰只一擎,砰然喷作浪花分。
然后奔腾澎湃势震荡,呜呜咽咽难为情。
不知此声果何理?或言中有子胥神。
从来怨毒能为厉,斯语倘亦非无因。
我向其中侧耳听,锵锵似有佩环声。
为言狱成莫须有,此事千载埋怨沉。
潮来潮落心未死,秋雨秋风恨岂平?
吴胥亦为抱怨愤,同诉上帝已得伸。
许歼此獠裭其魄,旋当犁庭再歌胡无人。
言终一笔指衣去,素车浩荡何处寻?
闻君涛头片时之快语,消我胸中万叠之愁城。
 
    录入一组美文,均出自名家笔端,读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陶庵梦忆》(节选) 明 张岱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金庸著《书剑恩仇录》第八回中节选
    ……忽然极远处似有一阵郁雷之声,陈家洛先听见了,道:“潮来了,咱们到海塘边看看吧,我有十年不见啦。”乾隆道:“好。”仍然携着陈家洛的手,走出帐来。
    ……这时郁雷之声渐响,轰轰不绝。待出春熙门,耳中尽是浪涛之声,眼望大海,却是平静一片,海水在塘下七八丈,月光淡淡,平铺海上,映出点点银光。
    ……这时潮声愈响,两人话声渐被淹没,只见远处一条白线,在月光下缓缓移来。
    蓦然间寒意迫人,白线越移越近,声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岭,天际而来,声势雄伟已极。潮水越近,声音越响,真似百万大军冲锋,于金鼓齐鸣中一往直前。
    ……潮水愈近愈快,震撼激射,吞天沃月,一座巨大的水墙直向海塘压来,眼见白振就要被卷入鲸波万仞之中,众侍卫齐声惊呼起来。白振凝神提气,施展轻功,沿着海塘石级向上攀越,可是未到塘顶,海潮已经卷到。陈家洛见情势危急,脱下身上长袍,一撕为二,打个结接起,飞快挂到白振顶上。白振奋力跃起,伸手拉住长袍一端,浪花已经扑到了他脚上。陈家洛使劲一提,将他挥上石塘。
    ……月影银涛,光摇喷雪,云移玉岸,浪卷轰雷,海潮势若万马奔腾,奋蹄疾驰,霎时之间已将白振全身淹没波涛之下。
    ……
 
《浙江潮》发刊词(节选) 蒋百里
    ……可爱哉,浙江潮!可爱哉,浙江潮!挟万马奔腾、排山倒海之气力,以日日激刺于吾国民之脑,以发其雄心,以养其气魄,二十世纪之大风潮中,或亦有起陆龙蛇,挟其气魄以奔入于世界者乎?西望葱茏,碧天万里,故乡风景,历历心头。我愿我青年之势力,如浙江潮;我青年之气魄,如浙江潮;我青年之声誉,如浙江潮……
  2012/7/23 11:17:08 作者:杨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