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竞技
“弄潮”,是由观潮延伸出来的一种风俗,缘起于“祭潮神”信仰。
“ 弄潮” 自唐朝出现。晚唐诗人陈陶的《钱塘对酒曲》提到:“风天雁悲西陵愁,使君红旗弄涛头。东海神鱼骑未得,江天大笑闲悠悠。”由诗中“使君”可知,中晚唐时期,钱塘“弄潮”活动已有官府介入举办,由此成为钱塘秋季一项盛事。
到宋时,“弄潮”已经成为一种竞技活动,且已有相当的规模与可观赏性。自南宋时有了朝廷规定的“祭潮”节日,这一习俗便愈演愈烈。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随着浊浪滔天的钱江潮,还有数百名挑战潮头的“弄潮儿”,他们翻飞于惊涛骇浪之中,平步涛头,奋勇搏击,尽显男儿本色。过人之胆识与卓越之水性令人钦佩。
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观潮”云:“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而豪民贵宦,争赏银彩。”宋朝词人潘阆有一首诗:“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 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便是当年“弄潮”与“观潮”的真实写照。再看辛弃疾《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中的一段:“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弄潮儿搏击浪涛的大无畏气概和非凡身手跃然纸上。
无怪乎,会有唐朝李益的《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能掀起数米巨浪的钱塘大潮本身已经震撼人心了,再加渔民的“弄潮”竞技,使得观潮活动更加惊心动魄。因此,有唐代诗人徐凝发出“钱塘郭里看潮人, 直到白头看不足”之叹,也就不足为奇了。
“弄潮儿”技艺之高超,引起人们极大兴致。但“弄潮”竞技也相当危险,经常会有人作出无谓牺牲,酿成悲剧。因此,时有人反对“弄潮”活动,早在北宋时,蔡襄( 1 0 1 2 ~ 1 0 6 7 年)任杭州知府,就颁布有《戒约弄潮文》,禁止“弄潮”。
文曰:“斗牛之外,吴越之中,惟江涛之最雄,乘秋风而益怒。乃其俗习,于此观游。劂有善泅之徒,竟作弄潮之戏,以父母所生之遗体,投鱼龙不测之深渊,自为矜夸,时或沉溺,精魂永沦于泉下,妻孥望哭于水滨,生也有涯,盍终于天命;死而不吊,重弃于人伦,推予不忍之心,伸尔无家之戒。所有今年观潮,并依常例。其军人百姓,辄敢弄佑,必行科罚。”
南宋时期,两浙察访使李承之也奏请禁止“弄潮”,虽然有所节制,但民间“弄潮”的习俗一直小规模延续,并未绝迹,因为“弄潮”已经成为勇敢者挑战极限的一种精神,并深入人心。
吴自牧《梦粱录》卷四“观潮”对此有记载,文云:“其杭人有一等无赖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凉伞、红绿小伞儿,各系绣色缎子满竿,伺潮出海门,百十为群,执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戏,或有手执五小旗浮潮头而戏弄。向于治平年间,群守蔡端明内翰见其往往有沉没者,作《戒约弄潮文》⋯⋯”又说:“自后官府禁止,然亦不能遏也。”
虽然“弄潮”竞技带有一定的风险,但那是年轻人的“勇者”行动,用当今的话说,那是古时候的一种竞技时尚。想想看,能够勇立潮头,与人一决高下,本也是一股男儿豪情。与西方人崇尚“ 冲浪” 似有些相通之处。

明代,“ 弄潮” 习俗仍然流行, 但俨然没有了唐宋时期的规模。不过类似于“ 弄潮” 的另一种形式却一直延续到现在,那就是抢“潮头鱼”。波涛汹涌的“钱江潮” 翻江倒海, 随着大浪滔天, 深海里的鱼儿也会被裹挟而来,有一种叫做“刀鱼”的,就是一种深海鱼,在盐官的一些饭店里有时就能吃得到。

抢“ 潮头鱼” 虽然没有专业“ 弄潮” 那样惊险,却也是“勇敢者”的行动。当地时常会有一些深谙水性、抢“潮头鱼”弄潮儿6 6 6 7身手非凡的渔民,只穿一条裤衩,还有些人索性赤裸着,腰系一只鱼篓,肩扛一竿鱼兜,抢在潮水涌来之前,奔跑在潮水尚未冲击到的那片滩涂上,眼疾手快,用鱼兜将潮头上被卷得晕了的鱼儿敏捷地兜过来,放进自己的篓中。
想想看,这也够惊险的,一旦被潮水吞没,那可是玩命的事。不过,也就在岸上的人为他们捏一把汗的当口,说时迟,那时快,他们早已抢在潮头来到之前,稳稳地跳上了堤岸。时至今日,能够掌握抢“潮头鱼”绝技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抢“潮头鱼”与历史上的“弄潮”其实是一回事,曾经成为这一带民众的一种文化传统。
随着时光的流逝,“弄潮”活动似乎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但“弄潮”精神所播下的种子,却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弄潮儿”已经成为走在前列、敢于挑战的勇者的代名词,“勇立潮头”已经延展成为“开、创新”的时代精神。
“钱江弄潮”也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更有世界各地的冲浪选手,想要挑战“海宁潮”。 对于兴起于国外的极限运动—冲浪,有专家指出:“冲浪运动始于1 8世纪8 0 年代夏威夷群岛,实际上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那就是始于唐代的‘钱塘江弄潮’。”照此说法,“弄潮”其实就是冲浪了。那就让我们来看看国外的冲浪高手在“钱江潮”面前的表现吧。

1 9 8 8 年, 斯图尔特·马修斯带领着一支英国冲浪队来到盐官。作为领队,马修斯曾是世界长距离冲浪冠军,他在英国塞汶河创下了2 0 分钟冲浪的世界纪录。他满怀信心,想要征服世界第一潮—钱江潮。
这年的农历八月十五, 马修斯和他的同伴们来到盐官勘察潮情,两艘红色橡皮艇从盐官西侧下江,“一线潮”迎面扑来,橡皮艇迅速掉转艇头,依靠高速度,边退边在潮前来回穿梭。“潮太大了,会把冲浪板折断的!” 橡皮艇上的队员们对着马修斯惊呼。马修斯指着潮水大喊:“看,波浪是从江底下卷起来的。”橡皮艇在前面跑, 潮水在后面追,两艘橡皮艇被逼到老盐仓。老盐仓的“回头潮”更是把这批冲浪高手惊得目瞪口呆,遂做出“观潮胜地盐官不适合冲浪”的断言。据说,英国的塞汶河潮汐只有两三英尺高, 每年也有三四人在冲浪中丧生, 而海宁的潮汐有1 5 ~ 1 6 英尺高, 大浪连着大浪, 可想而知, 这冲浪之难。
最后, 他们只能将冲浪地点改在处于潮尾的杭州钱江二桥附近。农历八月十八那天,马修斯戴着头盔, 身着红色带氧气的救生衣, 伏着冲浪板, 从橡皮艇下水。涌潮迅速翻滚至冲浪板,马修斯被潮推着此起彼伏,最终他以惊人的毅力,挣扎着在冲浪板上站了起来。仅仅保持了1 1 秒,就被潮头卷入了大浪中。就凭这短短的1 1 秒冲浪记录,斯图尔特·马修斯被载入了世界体育冒险史册。
狂想一下,如果是当年的“弄潮儿”参加世界冲浪大赛,冠军还不都让咱中国给全包揽了!
2 0 0 7 年,一个有关冲浪的话题再次在钱塘江上炸响:这年的1 0 月2 4 日,在一线平推的钱江潮头上,有人惊见波谷浪峰里突现6 名外国“弄潮儿”,而且翻腾穿越,潇洒自如。据了解,他们这一行一共1 1 人,来自美国、法国、巴西和意大利等国家,是在看到法国国家电视台对“八月十八,钱江大潮”的报道后,慕名通过网络结伴而来的。钱塘江让他们惊诧,浪虽不高潮却湍急,而且平水起潮,浩浩荡荡一路长距离西行。这对冲惯了海浪的他们来说,是极其难得的。巴西冲浪者E d u a r d o B a g e 和法国冲浪者P a t r i c k A u d o y 以1 小时1 0 分钟的时间,完成了1 7 . 1 公里的冲浪,打破了他们自己在亚马孙河上保持的3 0 分钟冲浪1 0 公里的世界纪录。外国人冲浪的照片被媒体刊播后,不经意间引起了人们对昔日“弄潮儿”的憧憬。也留给钱塘江畔一个争论话题:是否可在钱塘江专辟冲浪区?

2 0 0 8 年9 月1 4 日,钱塘江国际观潮节首次“试水”,邀请了三位冲浪者进行表演。随后,冲浪成为2 0 0 9 年钱塘江国际观潮节的正式项目。2 0 0 9 年8 月初,几位职业冲浪选手被邀请到钱塘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试冲,确认了在钱塘江冲浪的可行性。1 0 月5 日,“2 0 0 9 冲浪中国嘉年华”在杭州正式开幕,多名世界知名选手(但还没有中国人)都应邀参与了其中的角逐,整个比赛持续了三天。6 0
余万人现场观看,创下了现场观看冲浪比赛人数的世界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