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闻天下
“钱江潮”所创造的文化价值同样令世人瞩目。
天下独绝的自然景观、震撼人心的“捍潮”史话、盛况空前的观潮节庆、文人墨客的重彩浓抹、伟人名士的豪情咏叹、遗落民间的神话传说......
汇集而成的是一条文化的长河,精彩纷呈,绵延千年。
观潮习俗
“钱江潮”壮观天下,其自然景观所储备的独有的文化元素,更为丰富多彩的“潮文化”的衍生创造了条件。
从泛文化的范畴而言,“钱江潮”属“自然遗产”。与之相伴而生的是古城的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遗产,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钱江潮”独具特色的文化价值空间。
观潮庆典
首先是“钱江潮”极具观赏性,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观潮节”沿袭千年,已经凝结生成了民俗意义上的“潮文化”。
晋已有钱塘观潮之风,东晋顾恺之《观涛赋》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江怒潮:临浙江以北脊,壮沧海之宏流。水无涯而合岸,山孤映而若浮。既藏珍而纳景,且激波而扬涛。其中则有珊瑚、明月、石帆、瑶瑛、雕鳞、采介特种奇名。崩峦填壑,倾堆渐隅。岭有积螺岭有悬鱼。谟兹涛以为体,亦崇广而宏浚,形无常而参神,斯必来以知信,势刚凌以周威,质柔弱以协顺。
到了唐代,钱塘观潮风俗已盛行,且规模空前。事实上农历的八月十八这一天,已经形成了一种节日庆典。
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浙江东在县南一十二里⋯⋯江涛每日昼夜再上。常以月十日、二十五日最小,月三日、十八日极大。小则水渐涨不过数尺。大则涛涌高至数丈。每年八月十八日,数百时士女共观,舟人、渔子溯涛触浪,谓之弄潮。”这里已经提到了民间的“弄潮”活动。
至宋代,钱塘观潮之风更是盛极一时。相传农历八月十八,是“潮神”的生日,故潮峰最高, 于是南宋朝廷规定,这一天在钱塘江上校阅水师,以后相沿成习,遂成为“观潮节”。观潮习俗自南宋成型,一直沿袭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这一点,宋代方志的记载越来越详尽。周密《武林旧事》卷三有“观潮”称 :“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随波而逝⋯⋯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检阅水师幕,虽席地不容间也。”当年的节日盛况,由此可见。
宋吴自牧做《梦粱录》,将当年“观潮”之盛景极其形象地一一呈现:“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常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纷,十八日最为繁盛,二十日则稍稀矣。十八日盖因帅座出郊,教习节制水军,自庙子头直至六和塔,家家楼屋,尽为贵戚内等雇赁作看位观潮。”其时有“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凉伞、红绿小伞儿,各系绣色缎子满秆,伺潮出海门,百十为群,执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戏,或有手执五小旗浮潮头而戏弄。”其时又有“帅府节制水军,教阅水阵,统制部押于潮未来时,下水打阵展旗,百端呈拽,又于水中动鼓吹,前面导引,后抬将官于水面,舟楫分布左右,旗帜满船,上等舞枪飞箭,分别交战,试炮放烟,捷追敌舟,火箭群下,烧毁成功,锣放教,赐犒等差。盖因车驾幸禁中观潮,殿庭下视江中,但见军仪于江中整肃部伍,望阙奏喏,声如雷震。......其日帅司备牲礼、草履、沙木板,于潮来之际,俱祭于江中。士庶多以经文,投于江内。”
用白话来说,这一天,当朝官吏驾临,操练水军。
但见江面上战船齐发,旌旗猎猎,海塘上金戈耀日,战鼓喧天。观潮场地成了模拟版的沙场,随着水军将领一声令下,两军水中交火,顿时,挥枪舞刀,万箭穿飞,炮火齐鸣,火光冲天,江上江下杀声震天,一片狼烟......
检阅完毕,现场升起五色烟花,热闹非凡,待炮火硝烟渐渐散去,但见江面现白练一抹, 潮水自远处而来, 于是祭拜潮神仪式开始。
祭拜完毕,便有民间数百名披发文身的“弄潮者”,争先恐后, 奋勇跃入江中,逆流迎潮头而上。他们手持各色旗帜, 出没在万顷波涛之中, 挥旗踩水,挑战人与潮搏击的极限......
明时沿袭宋代之风俗,观潮盛况仍不减当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中有这样的文字:“郡人观潮,自八月十一日为始,至十八日最盛,盖因宋时以是日教阅水军,故倾城往看,至今犹以十八日为名。非谓江潮特大于是日也。是日,郡守以牲醴致祭于潮神,而郡人士女云集,僦倩幕次,罗绮塞涂,上下十余里间,地无寸隙。”“其时,优人百戏,击球关扑,鱼鼓弹词,声音鼎沸,盖人但藉看潮为名,往往随意酣乐耳。”
说明,此时的观潮活动,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了一种节日庆典,有官方的教阅水军与祭祀潮神,更多的是民间的艺术展演,还有百姓的娱乐活动,“观潮”已经成为民间文化的一种载体,内容十分丰富多彩。
明代又有观“夜潮”的风俗,高濓《四时幽赏录》云:“浙江潮汛,人多以八月昼观,鲜有知夜观者。余昔焚修寺中,燃点塔灯。夜午,月色横空,江波静寂,悠悠逝水,吞吐蟾光,自是一段奇景。顷焉,风色陡寒,海汀潮起,月影银涛,光摇喷雪,云移玉岸,浪卷轰雷,白练风扬,奔风曲折,势若山岳奔腾,使人毛骨欲竖。古云:‘十万军声半夜潮’,信哉!”
清代,大致承袭前朝风俗。同治年间,钱塘人范祖述撰《杭俗遗风》,有“江干观潮”一节,文云:“候潮门内至闸口,沿江十里,均可看潮。八月十八,为潮神生日,前后三日,均有潮泛。始起之时,微见远处如白带一条,迤逦而来,顷刻波涛汹涌,水势高有数丈,满江沸腾,真乃大观。螺蛳埠有秋涛宫,系南巡时备供御览者。”是说那时候从候潮门到闸口的沿江一带,都可观潮,而康熙、乾隆南巡时,是在秋涛宫观潮的。
民国年间,杭县人洪如嵩补辑《杭俗遗风》,在“江干观潮”一节的后面,加了一段按语:
钱江之潮,为天下大观。看潮除沿江上下外,人多趋海宁,以彼处之潮,较大于钱塘江岸也。届期火车特开观潮专车,以便观客。远道之人,如期而至者,车为之满。车中包定伙食。可以随客饮餐,诚吾杭之一大盛举也。城隍山亦可以看潮,惜远处不甚清晰,届时游人亦甚多。
所说观潮地点已经以海宁盐官为最佳处了。
丰子恺在1 9 3 5 年写《钱江看潮记》,也说原想到海宁看潮,因为走动不方便,就改在杭州的三廊庙看潮,那一天“江岸之上,观者动万”,当地人则说“都是为潮神贺生日来的。”
盐官天风海涛亭, 建于1 9 1 5 年到1 9 1 6 年。“ 天风海涛”之名来自宋代赵汝愚“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常送海涛来”联句。民国五年( 1 9 1 6 年)九月,孙中山先生偕夫人宋庆龄及蒋介石、朱执信、张人杰等人曾登此亭观潮并合影留念。汹涌澎湃的钱江潮使孙中山先生联想到了革命的洪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感慨之中,孙中山先生当场挥毫,题写“猛进如潮”四个大字。如今,这四个字已经成了“海宁精神”。
时隔4 1 年,到了1 9 5 7 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毛泽东来到盐官观潮,他选择的观潮地点是海宁七里庙。当场做《七绝·观潮》: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据说,这是一次秘密的观潮行动,3 6 年后,才于1 9 9 3 年1 0 月3 日由《文汇报》首次报道。后来公开的还有毛泽东的七绝《观潮》诗。
从此以后,钱江观潮的知名度更高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海宁开始举办“ 观潮节”, 声势越来越大。自1 9 9 2年起至2010 年,已成功举办了1 9 届,累计吸引中外游客达千万人次。尤其是借助电视影像的传播,“钱江潮”更是以真实的面目,征服了全世界。
2 0 0 0 年、2 0 1 0 年,中央电视台的两次大型“钱江潮”直播活动,将“钱江潮”壮美的身姿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精彩呈现于世人。
于是,“到盐官观潮”成了许多人的梦想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