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古城风情>>盐官传奇
《话说盐官》连载014:“捍潮”史话——漫话海塘
  
    一部海塘史,实际上就是劳动人民与江潮作斗争的历史。至今,盐官还流传着修筑海塘时的船工号子:
夯要来,夯要来—
下面桩头要扶牢呀,
一寸一寸往下打。
夯哟奥到,夯哟奥到—
夯柱石头落得巧呀,
东海龙王要发愁。
哎嗨哎哟,哎嗨哎哟—
桩头往下去呀,
潮水冲不垮啊,冲不垮!
......
    钱塘江海塘历经沧桑,引得许多文人墨客吟唱歌颂,从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清代诗人查慎行《海塘叹》诗云:“沙崩岸塌风驾潮,潮头势与城争高,愚公移山或可障,精卫填石诚徒劳。”近代训诂学家朱起凤对于鱼鳞石塘的丰功伟绩更是赞叹不已。其《捍潮》诗赞云:“不是银塘万人修,岂能砥柱镇中流?浪随鲸背高低落,工集鱼鳞上下周。千里封圻资保障,百神川渎切怀柔。桑麻冀卜丰年兆,击壤欢腾薄海讴。”
    说及海塘的诗词碑文,不能不提及清高宗乾隆。史载乾隆六次南巡,四幸海宁,都与钱塘江海塘的塘务有关。在盐官,乾隆撰写了《阅海塘记》、《尖山观音庙碑文》、《尖山坝工告竣碑文》、《视塔山志事碑文》、《南巡记》等碑文。作为一代君王,乾隆对于修筑石塘之事十分牵挂,他曾圣谕:“浙江建筑石塘,所保卫民生,关系甚重。”四幸海宁,乾隆写下了数十首有关海塘的诗,如:“西塘尚有沙涂护,既至东塘沙总无,石不能为柴欲朽,防秋要计可徐图。”(《塘上四道》)“如杭第一要,筹奠海塘澜。”(《陈氏安澜园即事杂咏四道》)“鱼鳞诚赖此重堤,堤里人家屋脊齐。”(《塘上三道》) “依旧潮头逼近塘,贴谋昔日计深良。”(《阅海塘再叠旧韵》)。且不管这些诗的成就如何,作为清高宗,乾隆能这样巡视乡间,关心民生,躬身笔耕,写作了这么多海塘诗,实乃难能可贵。就是舍其帝王身份,这些诗文对于后人,也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
附录:
    专家之言
    顾希佳(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民俗专家)
    如果说早期的修海塘往往带有传说的色彩,那么后来的此类记载就变得越来越真实可信了。在钱塘江出海口修筑海塘捍潮,是人与自然的大搏斗,尤其是在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的当年,这场搏斗的艰巨程度是可以想见的。往往是成千上万的人花了几年工夫才修筑起来的海塘,在几个小时里就会被汹涌的潮水冲毁。海塘屡修屡毁,屡毁屡修,沿江两岸的先民自强不息、锲而不舍、众志成城,修筑海塘的技艺也就在这样的反复较量中得到了一次次的磨炼和提高,这一带因此而形成了修海塘捍潮的独特传统,史料记载之多,令人瞩目。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先民修筑海塘的传统手工生产技艺理应受到密切关注。据史料记载,在历代修筑海塘的过程中,不断有能工巧匠在运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改进着修筑工程的技艺。从塘体设计、护塘设施、纵深防御体系,一直到具体施工过程中的一系列技艺手段,这里融汇着历史上许许多多无名氏的智慧和经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民间知识体系。
    据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材料,这一带历史上的塘体可分成直立式和斜坡式两大系列。直立式海塘中,先后又有竹笼石塘、草塘(柴塘)、桩板塘、余姚石塘、五纵五横鱼鳞石塘、双盖鱼鳞石塘、丁由石塘(条块石塘)、直立式鱼鳞条块石混合塘、塘顶弧形挑浪墙等形式。斜坡式海塘则有杨瑄竖砌坡陀塘、双层大石护坡、弧面砌石护坡等型式。护塘建筑方面,有滉柱、破浪桩、回浪立石、挑浪墙、荡浪桩、抛石潜堤、块石坦水、条石坦水、竹篓坦水、埽料坦水、石堵、玲珑坝、桩石正工、石矶挑溜、柴盘头、石盘头、丁坝等形式。纵深防御体系方面,则有重堤(备塘)、鬯塘(横塘)、斗门、涵闸等形式。
    除此之外,在钱塘江出海口还有一种被称为“堡房”的传统建筑,有着它特殊的功能。关于“堡房”建造的传统技艺同样值得关注。
    上述民间知识与技艺的传承,除了一部分被当时的文人记载下来,成为史料之外,大量的是民众间的口传心授。由于年代久远等原因,早期的民间知识与技艺如今已变得模糊不清,即使是近现代曾经十分活跃的一些知识与技艺,其传承人也大多年事已高。一般说来,2 0 世纪2 0 年代以来,修筑海塘时已开始采用混凝土浇灌。7 0 年代以来,各种机械化设施陆续进入工地,传统的体力劳动逐渐被摆脱,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不过与此同时,许多传统手工技艺也自然而然地随之被冷落,当然也就不可能继续传承。
    至迟到2 0 世纪5 0 年代,我们在修筑海塘的工地上还随处可以听到雄壮的号子声,这是一种伴随着体力劳动的民间音乐。当时的塘工,人人都会唱塘工号子,又称海塘号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曾收入笔者2 0 世纪7 0 年代在海盐采集的8 种海塘号子,分别是撬石、翻石、打夯、龙门桩、飞硪、长杠、短杠、串步。这些号子用来配合不同形式的劳动,届时一呼众应,气势豪迈,振奋人心,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然而,随着这种体力劳动形式的消失,传统的号子声也消失了。这一带,会唱这种号子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今天也只能采用舞台演唱的形式,通过教唱、演出来延续号子的“生命”。与此同时,修筑海塘以及堡房的一系列传统知识与技艺,也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逐渐被人们遗忘。怎样保护这样一宗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刻不容缓地提到了我们的议事日程上。
  2012/7/20 10:12:04 作者:杨秀兰